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打破村界,实施“跨村联建”,创新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享“四联”机制,惠民县淄角镇探索出了一条“党建统领、联村共建、产业抱团、成果共享”的乡村振兴共富新路径,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今天,让我们一起解读齐鲁乡村振兴样板——淄角镇的“跨越之旅”。
“跨村联建”,“跨”出年交易额超10亿元黄瓜产业
天刚蒙蒙亮,37岁的孔凡银就和妻子李英来到大棚里采摘黄瓜,经过两个多小时采摘,将500多公斤鲜嫩水灵的黄瓜整齐地摆放在筐里。虽然连续劳作有点疲惫,但他们内心里的高兴劲却掩饰不住。
孔凡银说:“今天黄瓜的价格又涨了,真是好……”“一早上忙下来,毛收入3000多元……”李英接茬道。
两年前的孔凡银还在外地打工,时不时地到处找工作;李英在家里照顾孩子,两亩多地除了种小麦就是玉米,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
“想通过种粮食挣钱,可是挣得太少了;想建蔬菜大棚,可是没地、没技术,更不了解市场……不知道怎么挣钱,只能和大多数人一样离开家乡,出去打工。”孔凡银说起了十几年前离开家乡的“无奈”。
2023年返乡时,田野里成排连片的现代化黄瓜种植大棚让孔凡银眼前一亮。
“钢架结构、四周透亮,一个大棚8亩地……”孔凡银激动地说,“看到后很震撼,当时觉得这就是农业发展该有的样子……”
看到眼前的变化,孔凡银心动了,开始留意黄瓜种植的最新消息。为打破产业发展土地限制、补足技术短板,针对黄瓜种植发展最好的靠河郑村及周边3个种植面积大的村庄,淄角镇搞起了“跨村联建”。
“一条新的路子、一项新的决策,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却有不同的结果……”孔凡银深有感触地说。
此后,原先困扰孔凡银的土地、技术、市场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跨村联建”的实施。
“3年前,省里刚刚提出‘跨村联建’概念,具体怎么实施还没有意见举措,这个时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淄角镇党委书记高传伟说,“此时,农业农村如何发展、群众如何致富、村集体如何增收等问题又迫在眉睫……”
高传伟介绍,淄角镇有种植黄瓜的历史,过去规模小、种植零散,有些群众想种但地块不合适,建不成大棚,自己调地难度大,加上销售渠道单一,群众相互压价,导致产业急剧萎缩,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
“靠河郑村邻近的4个村产业相同、人文相亲,发展基础相近,为此,我们打破村界,改变传统小地块分散种植方式,统一流转1000多亩土地,跨村联建千亩黄瓜种植基地。”高传伟说。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这4个村联合成立淄角镇黄瓜产业片区党总支,每个村党支部书记是党总支成员,淄角镇专门派出专家任党总支书记,指导产业发展。
“‘跨村联建’,首先要在组织上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既要保持原先各村党支部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整合生产要素,把农业农村资源盘活,实现发展效益最大化。”淄角镇党委副书记高涛说。
淄角镇整合2000多万元各级涉农资金,建成了灌溉、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千亩现代化农业大棚,并成立山东淄政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对黄瓜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支持和标准化管理。
“我建了一个大棚,一年两茬黄瓜,纯收入20多万元,效益杠杠的……”孔凡银高兴地说。
“刚开始,跨村联建千亩黄瓜产业基地,有不少人是反对的,毕竟面对新事物,成功或者失败都不确定。但是,我们班子主要成员意见统一,认为‘跨村联建’是解决当前发展瓶颈的关键,只要把工作一项一项做扎实了,产业就会发展起来,群众就会富起来,集体就会富起来。”高传伟说。
故步自封,眼前就是世界;放远未来,世界就在眼前。
“有反对意见,是正常的;同时,反对意见也为我们更好地干事创业提供了反向镜鉴。做任何事情不能等没有问题了再做,时间和机会都耗不起……”高传伟说。
淄角镇以“跨村联建”为抓手,创新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享“四联”机制,“以租代建、以本(成本)定租”,帮助建棚户协调无息贷款,用建棚资金代替租金,建成后自主经营。一个新的模式,让淄角镇黄瓜产业实现了质的跨越。
黄瓜产业片区融合发展服务中心、鲁北蔬菜交易中心相继建成,让淄角镇黄瓜产业驶进了高效发展快车道。2024年,该镇黄瓜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交易额超过10亿元,带动2000户群众户均增收8000多元。农超对接、直销专卖等方式,提高了“淄角”黄瓜市场占有率,该镇凭借黄瓜单品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跨村联建”,“联”出南果北移黄河三角洲农文旅新地标
“跨村联建”,“联”的是地域,“建”的是成效;“联”的是资源,“建”的是发展;“联”的是治理,“建”的是民心。
秋叶落,冷风起,淄角镇蓝莓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工人们正精心打理蓝莓树。
“再过半个月就开花,到明年3月开始结果……”基地工人王忠花一边细心打理蓝莓树,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几年她和她家生活的变化。
家住淄角镇西街村、59岁的王忠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的收入分三块:一块是土地流转收入,一年2400多元;一块是基地工资,1个月3000元左右;最后一块是,基地不忙的时候,到黄瓜种植大户那里打零工,有时一天能挣300多元。没有这个蓝莓基地和黄瓜基地,像我这个年龄的农村妇女活都不好找。”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几年前淄角镇西街、北街等5个村跨村联建成立了蓝莓产业片区党总支。
高传伟介绍,在蓝莓产业发展之初,企业选中了我们一块近400亩的土地,涉及西街、北街等5个村,多的100多亩,少的几十亩,个别群众一看来了大企业,漫天要价。那时候,5个村党支部各管一摊,做不下群众工作,项目迟迟落不了地,发展也没了信心。该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研判,认为单打独斗解决不了问题,决定整合相邻支部成立蓝莓产业片区党总支。
“这个时候,‘跨村联建’组织联建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大家一块比着干,让落后支部有压力,完不成的其他党员和支部帮着干。进展缓慢的村排名落后,村里党员脸上挂不住,带头签了土地流转协议并积极入户做群众工作。在党员示范、优先务工等办法引导下,5个自然村的土地整体流转仅用15天就完成了,落地投资1.2亿元,建成了现在的蓝莓基地。”高传伟说。
蓝莓成熟后,又面临新难题:一是前期果品质量好,价格能卖到每公斤240多元,但尾果品质差,销售价格也低;二是季节性集中用工多,难以保障。
为此,党总支通过外出考察想出了两条路子:一是举办蓝莓采摘节,解决尾果销售问题;二是成立政馨劳务合作社,保障采摘季及旅游季的集中用工,最多时每天组织300多人就近务工。
“这些问题不是一家一户或者一个村能解决的,这时候‘跨村联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高传伟说。
如今,淄角镇黄瓜产业发展由弱到强、蒸蒸日上,蓝莓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黄河三角洲农文旅新地标。
“我们连续举办了3届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27万余人次,尾果也卖上了好价钱,并且带动周边旅游消费3000多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高涛高兴地说。
南果北移,蓝莓产业在淄角镇从无到有,走出了“现代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惠民蓝莓”正发展成为滨州的产业名片。
“跨村联建”,“建”起惠及3万人的幸福路
目前,淄角镇坚持地缘相近、产业相连、人口适中、资源共享原则,成立了蓝莓、黄瓜两大特色产业片区党总支,选优配强党总支书记,由威信高、能力强的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和镇机关干部分别担任两个片区党总支书记,12名联建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委员,实现“一个场所办公、一个班子议事、一个思路干事”。以“区域大事共商、各村难事共议”为原则,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党务村务、惠民信息等54项事项下沉。邀请驻村第一书记、党建特派员、村级能人等列席联村联席会议,参与重点事务研讨,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难、果蔬价格低、销售渠道窄等难题,进一步推动了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2024年,常住人口3万人的淄角镇,设施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万元。同年,淄角镇民生投入1500万元,高标准建成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等6个民生服务项目,实现了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淄角镇群众过上了“从有到优”的幸福生活。
“我们以‘跨村联建’为抓手,创新‘四联’机制,培育蓝莓、黄瓜等特色产业项目14个,让30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探索出一条以组织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高传伟说。
■记者点评
“跨村联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淄角镇的实践表明,乡村要实现振兴,农业农村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路径。
从离开家乡的无奈到选择回乡的兴奋,从在外打工“朝不保夕”到回乡一年收入20多万元;从找不到活干到转变成蓝莓基地工人,一年收入4万多元……这质变的背后,是“跨村联建”切中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淄角镇辖68个自然村,全镇人口3万,党支部95个,党员1324名,80%的村人口不足400人,村多、村小、村散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
针对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淄角镇打破村界,创新组织架构,以靠河郑村、焦吴村为中心村,分别成立黄瓜、蓝莓两大特色产业片区党总支,整合12个联建村资源,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联村共建、资源共享、抱团共赢”新格局。
淄角镇实施“跨村联建”,“跨”出了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带动2000户群众户均增收8000多元;“跨”出了方兴未艾的蓝莓产业。
“跨村联建”,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创新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享“四联”机制,探索出一条“党建统领、联村共建、产业抱团、成果共享”的乡村振兴共富新路径。
“跨村联建”,不是简单的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1+1”式组合,“联”的是地域,“建”的是成效;“联”的是资源,“建”的是发展;“联”的是治理,“建”的是民心。更深层次的,是农业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次变革。
“跨村联建”,不能盲目跟风、盲目联建,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风俗等情况,因地制宜、因时而动。
只有符合自身实际的药方,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淄角镇的实践证明,“跨村联建”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原标题:惠民县淄角镇:“跨村联建”,一种乡村振兴共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