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孙慎在电脑上修改回忆录素材。 王晓燕 潘光中 摄●王晓燕
10月26日清晨,十三师大营房城区和盼苑小区内,93岁的离休干部孙慎早早起床,他翻开珍藏的笔记本,一笔一画梳理着记忆深处的红色往事。
“如今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当年我们刚进疆的时候,眼前满是荒漠戈壁。”孙慎望着窗外感慨地说,“我亲眼见证了十三师从戈壁荒滩到宜居新城的华丽蝶变。退休后,我将这些都记录了下来。”
时间回溯到1949年5月,16岁的孙慎报名参军。来到新疆后,他在荒滩开荒造田,随后成为一名老师,工作中始终履职尽责、担当奉献。1993年离休后,孙慎在整理家中留存的老照片、旧资料时,萌生了撰写回忆录的想法,他要把自己与十三师的故事写下来,把这片土地的变迁讲给更多人听。
为确保回忆录内容精准,孙慎四处奔波,走访当年的亲历者,每一个历史细节,他都反复核对、补充完善,力求还原最真实的过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先后撰写整理完成《初进镇西》《东天山见证》《宏伟的兵团事业 光荣的兵团人》《六军随营学校的西进路上》等40余篇、约20万字的回忆录;整理筛选出珍贵新闻照片300余张,并为每张照片撰写详细说明,为十三师留存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
“目前,我正在编撰另一部回忆录,暂定书名为《东天山南北军垦情》,计划继续围绕十三师新星市的发展历程,将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军垦故事系统整理成册。”孙慎说。
除了整理回忆录,孙慎还积极走进校园、社区与连队,开展义务宣讲活动。他为中小学生、青年志愿者和返乡大学生,讲述党史、兵团史及十三师发展史,用生动语言将当年的艰苦创业故事讲得如电影画面般鲜活,让红色记忆直抵人心。
一次宣讲现场,有一位返乡大学生提问:“现在种地都实现机械化了,咱们还需要艰苦奋斗吗?” 孙慎微笑着回应:“艰苦奋斗不只是简单吃苦,而是面对困难不退缩、迎难而上的劲头。”
他的宣讲班常常座无虚席,年轻人被这些红色故事深深打动,不少人主动加入到红色传承的队伍中,有的还成长为基层骨干。每当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孙慎都会感到欣慰:“这才是传承的意义,把精神的火种传给年轻人,让他们在新征程上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