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汉服爱好者在芙蓉花下拍照留念。 杨涛 摄
芙蓉花开。雷远东 摄
2025年10月15日,成都金沙滨河公园,一位锻炼的市民从芙蓉花下跑过。 杨涛 摄
成都明蜀王陵博物馆外,红墙和芙蓉花同框。杨涛 摄□许佳
初冬时节,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依然地气温润,静水流深,全无肃杀之气。这得益于两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引岷江水筑就都江堰,滋润天府千年,留给成都四季绿意盎然的福泽。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喟叹节令更迭时,吟出最婉约的流行诗句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恰恰成都平原的秋冬“绿肥红不瘦”,乡间田地一畦接一畦的绿红二色,红皮萝卜、青菜、小葱、蒜苗、豌豆尖儿,露水珠儿透着亮,绿得清透,红得鲜亮。路旁的银杏、梧桐、水杉等,则由青变黄次第“换装”,如油画般绚烂……此时,成都的芙蓉花虽过了最繁盛的花期,但在不少地方依然有花儿悄然绽放,随风摇曳。
1
成都芙蓉花栽种历史绵延上千年
芙蓉花与天府之国的缘分,可追溯至唐末。据史料记载,后蜀君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爱花如命,孟昶便命人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花。每逢开花季节,芙蓉花香满城池……想来,从芙蓉花大面积移栽、登上城墙外廓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为了成都秋冬时节最灿烂的“一笑”。直至清末,成都老城墙上仍然保留着芙蓉,正如清代诗人杨燮诗中所写:“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
想来,成都古城墙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一两处残垣断壁的遗址。孟昶为花蕊夫人在城墙种芙蓉花的故事,却为后人留下一个美丽的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创意与打造,它承载着城市绵延上千年的芙蓉花栽种历史,体现了成都文化的厚度和积淀。
2
“拒霜”是芙蓉卓尔不群品质写照
在成都城区、郊区街道、河畔林地和景观树丛中,若有心观察,随处可见迎风而立、枝杆蓬松的芙蓉树。万绿丛中,红红点点,团团朵朵,相挤相拥。暖阳下,它们恣意地轻舞摇曳,让人心生欣喜:芙蓉花开,柔软在枝头……那红的粉的白的,甚至于淡紫淡黄,各种鲜艳与淡雅交织的色块,美在丛丛绿意的衬托中。
芙蓉属锦葵科植物,学名木芙蓉,又叫杹(huà)皮树,叶片宽大,品种繁多,生命力极强。多色调的芙蓉又被称作三变花,早上粉白,中午粉红,晚上绯红。这奇特变化的色彩,恰似一种随和的性格,在变幻莫测中随遇而安,宛若天仙。
“堪与秋菊称晚节”的芙蓉,置秋风苦雨于度外,雨下低头,雨后挺腰。这般精神可嘉的风骨,令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感叹。苏东坡曾写下:“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 蓉 独 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诗中“拒霜”“宜霜”,皆是芙蓉卓尔不群品质的写照。
3
芙蓉不仅美丽动人更具药用价值
或许正是喜爱芙蓉花温润柔韧的品格,人们送给它许多好听的名字:霜降花、片掌花、四面花、转观花、醉酒芙蓉、文官花、九头花、七星花、富常花、山芙蓉、胡索花、旱芙蓉……芙蓉不仅秋冬灿烂,更在春天展现旺盛的生机。春来时,只需随意轻摘下一枝扦插入土中,它便紧抓泥土,茁壮成长,很快枝繁叶茂。
芙蓉花的药用价值,同样引人赞叹。芙蓉的花、叶、根皆能入药,《四川中药志》记载,“性平,味微苦,无毒。主治功用: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痈肿、疔疮、烫伤、肺热咳嗽、吐血、崩漏等。”可以说,芙蓉不仅美丽动人,更是一味清肝明目的良药。
芙蓉,用它的灿烂美好,全身心的投入,赢得一片天地……全力绽放后,最终归隐大地。尽管寒夜漫长,但此时回想芙蓉花开的景象,心中仍会泛起一阵美妙的感觉。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