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融合驱动特种食品产业加速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特种食品作为守护特殊人群健康的‘精准营养密码’,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实施和人民健康福祉。”近日,在第一届特种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指出,我国特种食品产业已从过去的“跟跑”逐步实现“并跑”,在部分领域跻身前列。

近年来,以药食同源、海洋资源利用为代表的特种食品产业,正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加速发展。当前,这一领域市场规模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已成为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深耕“药食同源”

促千年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

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金山表示,特种食品产业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应对特殊环境挑战、推动食品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当前,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已转向‘吃得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强调,在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低龄化的背景下,功能食品成为连接膳食营养与慢病防控的关键载体。要发挥我国“食药同源”优势,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融合,为慢病防控提供中国方案。

药食同源历史悠久,其研发与使用既关注普通人群的健康需求,也聚焦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近年来,科技创新让传统药食同源材料焕发新生。葛根、罗汉果、酸枣仁等原料,通过现代加工技术被制成代餐、零食等多种形态,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随着发酵等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升了药食同源物质的生物利用程度和功能特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指出,根据药食同源理念研发生产的药食同用健康食品,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食品研发生产的热点。

“虽然药食同源已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黄金赛道’,但产业链各环节仍存在‘断点’。”在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孙希云看来,种植端与采购端信息不畅,加工端与市场端目标不一,科研端与产业端诉求差异,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整体提升。

“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系统打通产业链关键堵点。”为此,孙希云建议,一是产业发展过程中,需依托行业协会等平台,构建从种植到加工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二是信息层面,建立数据化信息平台,推动原料资源与供求信息能够在种植端和生产端共享;三是加强科技支撑,科研工作需更注重服务于产品转化落地。

挖潜海洋资源

未来食品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特种食品产业注入新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指出,海洋是蕴含优质蛋白和独特生物活性物质的资源宝库。以海洋水产品为例,“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作为优质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更要聚焦其特有的功能脂质、活性肽、多糖等成分在特殊膳食、临床营养中的精准应用。”

当前,产学研合作正在成为海洋资源开发的关键支撑。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拥有雄厚的食品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汇聚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力量,共同攻克特种食品关键技术。

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逢时科技”)作为海洋科技企业代表,在南极磷虾等海洋资源转化利用方面取得突破。记者了解到,该公司通过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坚—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我们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聚焦磷虾磷脂全价值链协同开发。”逢时科技董事长高以成表示,公司已布局高端海洋科技、生物医药等业务板块,聚焦“磷脂穿透靶向递送”技术方向,推动海洋功能食品创新,助推海洋科技服务于国民健康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表示,新型资源的挖掘是推动产业升级和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的重要方向。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探索海洋生物(如海参肽、褐藻多糖)等资源的应用潜力,不仅能够开发出具有独特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的新型食品,还可有效拓展食品产业的原料来源。

孙宝国指出,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不仅在食材选择、加工方式上不断创新,更在食品的口感、营养搭配、健康功效等方面展现出多种可能性。

“未来食品原料将更加丰富,不仅包括自然界野生食材,还有通过生物工程等技术生产的全新食材。尽管新型蛋白源可能会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但传统食品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孙宝国说。

协同创新

构建“一体化”产业生态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这为特种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平台建设更高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潘军介绍,学校已搭建起10余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并牵头建设特种食品营养与创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实施“理论+实践”“校园+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希望培养更多‘懂技术、善创新、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他说。

谢明勇强调,政产学研融合是推动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需加强基础研究,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应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惠民产品;政府需完善政策引导,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在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专家建议,一是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特殊环境营养需求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生产一线。二是构建“一体化生态圈”,共同完善“技术研发—中试转化—产业应用”链条,推动特种食品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延伸。三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定向输送既掌握前沿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特种食品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专家表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特种食品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未来,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药食同源产品创新,特种食品产业将为保障特殊人群营养健康、实现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