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非遗 遇见北京


(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牛佳欣

  “这块丝绸像把彩虹织进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学生李萌萌举着相机,在艾德莱斯绸展品前拍个不停。“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近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生动展现和田地区非遗的文脉传承、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展览以昆仑神话、玉出昆冈、丝路名城、万方乐奏、百族骈阗、凝心铸魂6个单元为主线,通过实物展陈、技艺演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展示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以近600件(组)展品串联起和田的文化脉络。

  在和田烤馕制作技艺展台前,麦香混着芝麻香气扑面而来。72岁的观众王建国凑在炉边与传承人热合曼·阿卜杜拉热络交流。王建国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参与援疆工作,住在新疆同胞家里天天吃烤馕。那时的家常饭如今竟然成了非遗!”热合曼笑着从馕坑中夹出刚烤好的馕递到王建国手中,馕的香味飘满了整个展厅。

  互动体验区堪称最热闹的“非遗课堂”。不少孩子围坐在地毯织造区,跟着维吾尔族阿姨学习,彩色毛线在一双双小手中织出纹样;还有不少孩子对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模型着迷,争相研究木构衔接的巧思。

  在玉出昆冈展区,一块温润的和田玉摆件静静陈列,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讲解员轻声讲述着玉石背后的故事——匠人用3年时光,将一块昆仑山下的璞玉雕琢成眼前这件艺术品。“原来真正的和田玉是这样细腻有光泽。”北京市民陈女士边看边赞叹。她转身对女儿说:“等你放寒假,妈妈带你去和田好不好?去看昆仑山,去看和田玉的故乡。”小女孩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在百族骈阗展区的照片墙前,王建国停下了脚步。“孩子们,你们看这张照片。”他指着一张石榴丰收的照片,对身旁的小观众们说,“我年轻援疆时与各族同胞一起垦荒修渠,那情谊就像这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从丝路名城于阗的历史渊源,到今日新疆的喜人发展……这场展览是一次文化溯源、一次精神寻根。记者注意到,不少小观众的研学手册上已写得满满当当,王建国也在留言簿上写下:非遗传承,初心不忘。

  “展览不仅还原了和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还通过非遗的传承发展,生动反映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进的时代画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古丽·阿不力木说,期盼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从非遗视角读懂新疆、爱上新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作人员介绍,展览将持续至明年3月,其间还将推出非遗展演、专题讲座等活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和田的文化底蕴。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