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在江苏省泰州市,一场围绕"大海新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组织变革正悄然推进。前不久,随着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商会的正式揭牌,泰州开启了以"产业链+商会"为载体的发展新实践,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链式融合",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的基因:产业根基与城市血脉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泰州的发展底色。近年来,泰州持续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培育新兴动能,推动产业能级与城市能级同步提升。从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到海工装备、新能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逐步崛起。
"制造业是泰州的城市基因,也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在产业链商会成立大会上表示。当前,泰州正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动产业由"点"到"链"、由"链"成"群",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跨越。
今年上半年,泰州"大海新晨"产业体系规上企业达4024家,实现产值4114.4亿元,利润增长28.1%,产业动能持续增强。
"产"的基因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上,更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中。泰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8+13+X"链群体系--8大创新型产业集群、13条重点产业链、若干未来产业领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在此背景下,产业链商会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政企协同的"联络站"和对外合作的"桥头堡"。
今年7月,兴化市戴南镇不锈钢行业协会与姜堰区蒋垛镇高温新材料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大产业强镇实现"强强联合"。戴南的不锈钢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蒋垛的高温新材料是国家级产业集群,此次合作打通了"新材料研发"与"高端制造应用"的关键环节,成为泰州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创新范本。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泰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张爱华表示,要共筑平台、共链未来、共拓市场,让协同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引擎"。
"链"的逻辑:从"点状突破"到"系统融合"
现代产业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整体效能和创新生态的比拼。泰州深刻把握"链式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现代产业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张爱华如是说。为此,泰州创新推出"产业链+商会"模式,把商会建在产业链上,让企业从"竞争"走向"共生"。
"我们过去是'企业找政府',现在是'链长带链主、链主带链群'。"泰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领导牵头组建16个服务专班,实施"一名市领导挂钩、一个部门牵头、一张图谱指引、一套方案实施、一个团队服务"的"五个一"工作法,覆盖全市21个重点园区、124家领军企业和60个重大项目。
泰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商会率先成立,标志着全市产业链商会建设全面启动。随后,陆续组建9家重点产业链商会,形成"一链一会、一会一策"的发展格局。
"我们通过商会平台,与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成本降了、效率高了、市场也更广了。"泰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商会会长杨屹峰感慨道。
商会不仅是企业的"娘家",更是产业链的"连接器"。通过"链主"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商会搭建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市场联动的平台,推动产业链"补短锻长",避免"内卷式"竞争,实现"抱团发展"。
“商”的合力:营商环境与企业家精神双向赋能
在泰州,“到泰州,泰周到”的营商环境品牌正持续释放磁吸效应。通过推行“我陪企业走流程”、开展“营商环境监督护航行动”,当地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跃升。“一企来办·泰企通”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资金“直达快享”,让企业获得感成色更足。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会用脚投票。”在这里,产业链商会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政企互动的“联络站”,也是政策精准滴灌的“传导器”,更是企业诉求高效响应的“回音壁”。“民企诉求直报”制度构建起“搜集-交办-反馈”的闭环处理机制,确保企业呼声件件有回应。
张爱华这样阐释产业链商会的多维价值:于企业,能明晰发展定位,借力创新资源,在协同中破难题、避内卷;于产业,能驱动技术与模式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整体韧性;于社会,能凝聚力量履行责任,弘扬正向风气,助力企业家在比学赶超中共同成长。
以“用户思维”为导向,泰州创新实践“四到四办换四心”服务理念——服务企业“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面面俱到”,通过“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致力换取企业的“放心、省心、舒心、暖心”。工商联系统持续开展的“一起益企”“春雨润苗”“法护民企”等品牌行动,有效打通了政企沟通的“最后一公里”。这份努力赢得了市场认可,泰州已连续两年获评“企业家最幸福城市”。
如今,“政企圆桌会”“亲清政商主题党日”等机制,通过商会这座“连心桥”日益常态化。在畅通沟通渠道的同时,商会更注重弘扬企业家精神,选树先进典型,引导会员企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全力营造“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会”的引领:标杆示范与制度保障协同推进
作为全市首家产业链商会,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商会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的使命。泰州明确提出,要以“建起来”为起点,以“强起来”为目标,打造江苏省乃至全国产业链商会的“泰州样板”。
在政治建设上,商会突出“政治建会”,团结会员企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规范运行上,以“四好”商会为标准,完善治理架构,提升履职能力;在行业自律上,强化诚信建设,规范竞争秩序,守护“泰州制造”的金字招牌。
“产业链商会的建设,不仅是组织形式的创新,更是服务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姜冬冬在产业链商会成立大会上强调,“我们要把产业链商会打造成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商会不仅要“建起来”,更要“强起来”。泰州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企业成长的“护航者”。
各商会同步建立党组织,实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把党的领导融入产业链发展全过程。同时,通过“泰商讲堂”“青蓝接力”等载体,培育新一代企业家,推动企业传承与创新。
截至目前,泰州已推动13条核心产业链全部建立商会组织,将为企业搭建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市场协作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链群企业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共同提升。
通过“产业链+商会”模式,泰州实现了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创新动能的持续激发、营商环境的系统提升。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一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一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实质性增强。
“产业链商会不仅是组织形式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张爱华表示,“我们正从‘服务企业’转向‘服务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
链上发力,会上生根。通过厚植“产”的基因、遵循“链”的逻辑、汇聚“商”的合力、放大“会”的引领,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治理新路径。这不仅是商会组织形态的一次创新,更是泰州在服务“两个健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系统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