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字赋能 培育文旅应用新场景


(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王昆欣

  培育和开发数字文旅应用新场景,不仅是贯彻国家层面要求的工作需要,更是文旅产业自我革新的必然选择。未来,“文旅+数字技术”的组合必将通过场景驱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推广应用,加强数字演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多业态集成,建设快速通行、预约预订、智能导游、客流管理、虚拟浏览相融合的数字文旅应用场景。”

  数字文旅应用场景,本质上是科技与产业融合的产物,它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为人们打造沉浸式、智能化、多元化的文旅体验。目前,我国数字文旅应用场景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例如,一些项目停留在“技术叠加”的浅层阶段,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些项目盈利模式模糊、运营管理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数据安全管理与用户隐私保护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为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培育数字文旅应用新场景时,需要精准发力。

  第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进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当前,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正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场景驱动的新阶段,场景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条、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意见》明确提出场景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科技对文旅的赋能,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打破时空边界、重构体验关系,实现文化传播、旅游体验与服务供给的升级。例如,敦煌的“寻境敦煌”数字展厅通过VR设备让游客走进石窟,零距离观赏壁画细节;“数字故宫”项目通过将故宫的前世今生呈现给游客。

  同时,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能停留在单一技术的应用上,要从单点技术应用走向全产业链渗透,全面提升文旅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水平。例如,九寨沟景区利用AI技术预测景区客流量,实现智慧调度,提升旅游高峰期的游客体验。

  第二,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培育文旅应用新场景。在文旅领域,培育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优势。尤其要重视集成式场景、生活性场景、小切口场景的培育与发展,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首先,可以跨界融合创新打造文旅集成性场景。积极破除区域、产业之间的壁垒,以“文旅+”“+文旅”的思维,融合互联网、5G、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构建旅游目的地的全域消费生态。

  其次,可以围绕“幸福产业”创设文旅生活性场景。旅游应当成为生活方式的延伸,兼具实用性、舒适性与情感共鸣。可以建设日常化文旅场景,打造“社区文旅微空间”,升级“城市漫步路线”,串联老街区、城市地标、口袋公园、美食小店、老字号商铺,更好满足人们在通勤间隙、周末休闲时的出行需求,培育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生活场景。

  最后,可以创意推动“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小切口场景。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呈现瞬时涌现、动态变化、高度细分等特征,年轻群体对小众体验、在地文化、互动参与的诉求强烈。可以从满足游客碎片化需求的动态适配机制切入,通过搭建灵活的供给体系,让小型创新主体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聚焦个性化、时尚化的小众群体文旅产品,如考古、服饰、建筑、极限运动等方面的文旅产品,让每个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旅体验。

  第三,构建多元协同机制,保障文旅应用场景有序发展。《意见》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同配合,支持新业态新领域创新场景,放大政策效应。文旅应用场景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文化价值、旅游体验、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和有效管理。

  要突破单一主体主导的局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组织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通过主体间的权责划分、资源互补与流程衔接,破解场景建设中的同质化竞争、服务标准不一、安全监管薄弱、文化传承乏力等问题,坚持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好”。

  要推动文旅应用场景有序发展,强化文化内核的数字化转化,避免技术与文旅“两张皮”。例如,健全政策引导与标准规范,整合跨部门数据资源,推动技术应用规范化发展;构建安全可控的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平衡好数据价值利用与用户隐私保护,防范数据安全风险。

  要打通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的人才培养通道。人才是数字文旅场景培育的重要支撑,要培养一批既懂文旅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破解复合型人才短缺困境,实现产业的可持续、高品质发展。

  总之,培育和开发数字文旅应用新场景,不仅是贯彻国家层面要求的工作需要,更是文旅产业自我革新的必然选择。未来,“文旅+数字技术”的组合必将通过场景驱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世界旅游联盟研究院)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