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飞地经济”合作跃升


跨越山海,从上海到西宁,年产500套微高压氧舱的智能化生产线成功落地,填补了高原高端氧疗设备制造领域空白,为高原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场“飞地经济”实践探索正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宁开发区)加速推进!

今年以来,西宁开发区创新运用“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打破地域资源约束,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通过精准聚焦医疗器械细分赛道,靶向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项目,推动高原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宁开发区成功引入的上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微高压氧舱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成投产后,不仅能有效补强西宁制氧产业链条,更将推动区域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方向加速迈进。

为保障项目高效落地、快速投产,西宁开发区创新构建“全周期、精准化”服务体系,以机制创新破解项目推进难题。一方面,建立“专班+专员”双轨服务机制,全程跟进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要素保障等工作。另一方面,与“飞出地”果洛州建立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明确资源互补、要素互通、项目共建、收益共享的合作细则,为跨区域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该项目核心组件供氧系统氧气吸入器已完成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制氧机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西宁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为打破信息壁垒,形成产业发展合力,西宁开发区聚焦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痛点,主动对接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搭建“监管部门+园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六方联动沟通平台,并在生物园区设立“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评审批工作站”,提供产品注册前置指导、技术标准解读、申报材料预审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压缩审批时限、降低合规成本。

得益于精准的产业定位和高效的服务保障,今年西宁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招商成果显著,生物园区、东川园区累计引进落地试剂盒生产、骨传导助听器、医用贴剂等医疗器械制造及配套服务项目20个,产品覆盖医用敷料、高端医用耗材、体外诊断检测试剂、制氧设备及氧疗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形成“制造+服务、研发+转化”的产业集聚态势,区域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今后,西宁开发区将持续深化“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拓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及省内各州(市)的产业协同领域,推动更多高技术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通过产业集群培育、服务机制优化、跨区域协同深化,全力打造青藏高原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高地,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樊娅楠)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