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以改革创新壮大民营经济
□本报评论员
11月13日,市委主要领导前往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调研,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优化服务、激发活力,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去年11月14日,成都举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揭牌成立,并被赋予资源对接、惠企服务、场景供给等功能。
因此,这次调研,既是对该中心运转一年来成效的“回头看”,也是对推动成都民营经济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放眼全国,今年5月,北京出台59条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10月20日,《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开始施行,细化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规定……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与共同选择。
成都不仅专设机构,更探索了一系列创新打法,取得不俗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营主体合计达405.41万户,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209.7亿元,同比增长6.4%。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活民营经济的关键抓手。去年9月以来,成都深入开展“进解优促”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累计走访服务企业超16.36万户,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70条举措,持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品牌。
日前,成都宣布推出“进解优促”升级版,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探索“每天有局长坐班、每周有链长接待”,目前已举办6场“进解优促面对面”重点产业链专场活动。
成都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深入一线走访企业、调查研究,是真正的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实现了政企良性互动,也是对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的坚定践行。
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今年3月,成都组建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落地。目前,已开展场景活动70余场,推动超5000家企业实现产融对接。
之于企业,场景是连接用户、创造价值,并最终赢得竞争的关键。成都以场景创新赋能,对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在改革创新中持续壮大。纵观成都这一系列创新做法,无不印证着这一点。
放眼未来,对成都而言,必须进一步推进探索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研究推出更多服务民营企业、壮大民营经济的新办法、新举措,让民营经济的森林勃发更大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