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这盏“盖碗茶”
共话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药引子”

冬日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依然涌动着创新的热流。11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投资盖碗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交流会,将会场直接“搬”进了产业一线——成都海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与办公区之间。近40家生物医药企业、服务平台、学协会及投资机构的代表,在热烈的氛围中围坐而谈。这里没有刻板的“排排坐”,只有U形桌的“面对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话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药引”。
本次会议选址海枫生物,寓意深远。它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构建以药效评价为核心的新药临床前研发一站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已稳定建立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分析三个主要技术服务领域的对外服务能力,投入运行设施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将这场政企交流的场所,从象征性的“会议室”转移到功能性的“实验室”,暗含了成都推动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打造从创新源头到商业成功的全链条服务生态。
会场内,面对面交流产生的“化学反应”随处可见。
成都市投资促进局作投资推介,详细解读成都的产业情况、人才优势及专项政策。成都是国家级生物医药研发创基地、国家首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和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当前,成都以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高端诊疗为重点发展方向,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完备、竞争优势突出,2024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284家,营收775亿元。
在座的企业嘉宾,边聆听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边深切感受系列支持政策转化的发展红利,也通过海枫、海圻这样的平台,转化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相邻而坐的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家们,三言两语间,便发现了业务互补的巨大空间。
这种高效对接,正是“投资盖碗茶”乐见的。它不仅在“聊”中完善产业链“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化”三张清单,更是精准的产业要素配置。正如海枫生物的代表分享的一个生动案例:“我们引进产品时必须考量其创新性、产值和市场,但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能赋能企业的生态圈。比如我们的关键平台,当科学家完成从0到1的突破,我们可以为其提供专业的验证服务,这样他们才愿意落户。”
这一逻辑,与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莉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当前创新环境下,生物医药产业‘很难独木成林’。”王莉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家应当专注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而将后续从1到n的复杂开发与转化,交给更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听了成都市投资促进局的分享后,王莉还专门请其分享成都产业与政策推介的PPT,“我们将整个城市的招商引资环境政策与平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很好实现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对接。”
这场交流会背后,是成都将一座城市的产业环境、支持政策与专业平台结合起来,讲述一个关于招商引资和投融资的完整故事,让“蓉”字号的生物医药创新力量,在这里破土、成林,直至参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唐小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