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发布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迈上千亿元台阶

“成都造”化身交通劝导员。
小小的一片电子皮肤,蕴藏着怎样的科技能量?当“人工智能+康养”相互碰撞,又会擦出怎样的智慧火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人工智能应用已广泛渗透社会各个领域。
11月14日,在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主办的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布活动上,蓝皮书发布、AI榜单发布、AI爆品展演、AI场景地图发布等系列环节,多维度展示了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效。
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本次活动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成都站)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现场,《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正式发布,系统梳理了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据《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79亿元,同比增长38.5%,自2022年以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到1006家,实现了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的“双千突破”,先后入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新赛道,产业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发展活力。
“我们期待本书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成都AI产业的重要窗口,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企业战略决策、科研人员开展研究以及投资者进行布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严俊表示。
活动还发布了“成都市人工智能生态企业榜(2025)”“2025年成都人工智能优秀产品榜”。据悉,此次成都市人工智能企业和产品“百强”榜围绕企业综合实力,包括创新能力、产业链协同与应用能力、企业经营规模等维度进行评选,产品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和前沿探索四个类别,充分彰显成都AI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市场潜力。
“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AI人工智能与服务机器人,为各行各业注入新动能。”入围“百强”榜单的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杨朝表示。
现场发布多个AI“爆品”
在AI“爆品”发布环节,全球首台终端侧生成式AI人形机器人“通天晓”、全球首个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国内首个低空智联网安全能力底座(“中移凌云”低空智联网能力平台)、四川省首个基座大模型“诸葛大模型”,以及智慧康养机器人“源码二号”和“安仔”、BioAI驱动的生物药物研发平台、AI智能戒指、中医智能舌诊仪等多个AI“爆品”精彩亮相。这些产品既有全球首创的技术突破,也有贴近生活的实用创新,充分展现了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的硬核实力。
“这是中医智能舌诊仪,将舌头放置于采集器中,只需十余秒,一套完整的舌象信息就能迅速生成,设备还会根据你的舌象信息给出健康分析和建议。”瑞科高维度医疗器械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帝表示,中医智能化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板块,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传统医疗器械升级,也是企业建设的初衷与发展方向。目前这套产品已成功进入加拿大、新加坡市场,成为推动中医出海的新起点。
优秀的技术需要广阔场景承载。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活动现场发布了成都AI场景地图,涵盖城市治理、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工业)、文旅场景四大类别,共收录227个具体应用场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摄影 张青青 制图 江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