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黄河清报道 近日,昆明市韶山小学学生在校园里采摘到900多个漂亮的小葫芦,他们同时把种植、采摘葫芦的过程,变成了一堂妙趣横生的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课,从中感受到数学之美。
今年4月,韶山小学在校园种植区开展了葫芦种植实践活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建“葫芦小组”,同学们摇身一变成了“葫芦娃”,开始储备种植葫芦的知识,在科学课上学习植物种植知识,研究葫芦的生长习性。同时,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如何种植葫芦,并定期浇水、施肥、除草、搭架。科学课上,他们走进种植园区,写下了葫芦生长观察日记,记录成长、开花、结果等情况。
五(11)班李钰萱和同学从估算开始,用大数的认识来估算整片葫芦地的产量,接着分组行动,统计种植的葫芦总数,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数据。在统计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从数据中发现信息。通过实地统计,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近日,葫芦熟了。同学们开始采摘葫芦,六(5)班李永琦和同学走向葫芦架,观察葫芦的形状、颜色,拿出尺子等工具,亲手测量葫芦的“身高”和“体重”,认真记录每个数据,在实践中感受长度、质量的概念,学会准确使用测量工具。
面对形状不规则的葫芦叶,六(6)班同学有的用方格法,在叶子上铺放透明方格纸,估算叶子面积,有的将叶子分割成几个规则图形,分别计算后再相加。在探究中,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更提升了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比例探究环节,同学们成了小小数学家,试图解读葫芦中隐藏的数学密码。他们测量葫芦各个部分的长度,研究葫芦身长与直径的比例,探讨什么样的比例让葫芦看起来更美观。
学校德育主任郑苓表示,这次“葫芦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亲身体验了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测量、统计、计算、分析这些原本在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在葫芦园中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