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让巴蜀文化焕发新韵


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

“四川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利用,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 ——唐飞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省嘉兴市乌镇持续进行。在当日上午举行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中,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以《数字赋能 巴蜀新韵——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数字化之路》为题,分享了四川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作为巴蜀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乐山大佛、三星堆、金沙、三苏祠、都江堰、蜀道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唐飞说,四川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利用,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为文物保护筑牢防线

  现场,唐飞分享了数字化在驱动考古新范式,助力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拓展文化影响力等领域的作用。他提到,在考古科学领域,数字化重塑了工作范式,多学科研究极大地推进了研究进程。“我们运用遥感、GIS和无人机技术,实现了三星堆祭祀区考古的毫米级记录与虚拟重建。这不仅提升了考古发现的能力,也极大推动和展示了考古现场的全貌,可以云共享巴蜀文明元素的发展发现之旅。”

  在青铜器、石质、书画等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对珍贵文物进行了数字化建档、虚拟重建、成分分析,实现了文物信息的长期守护,为研究与展览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也为文物数字资源多元利用提供可能。特别是在文物修复中,虚拟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修复效率,为修复研究提供了数字支撑。

  “我们依托AI模型,探索文物病害分析诊断,针对文物裂隙、变形、残缺等问题进行精准识别、评估、矫正和补配,大幅提升文物修复率与还原率,同时确保最小干预和细节的真实性,确保了可逆性的措施的科学性。”唐飞表示,通过人机协同,计算残件之间的匹配度,尝试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AI跨坑拼对。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数字化不仅守护遗产,更让文物“活起来”。唐飞表示,通过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博物馆,安岳石窟等地打造沉浸式VR体验、数字文创产品,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巴蜀瑰宝和辉煌灿烂的文化。还有四川举办的《千年蜀刻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运用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亿像素超高清图像等技术手段,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四川石窟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发言最后,唐飞展望未来,表示目标是建设“数字巴蜀”文化阵地,更好地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的四川“四梁八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雷强 摄影报道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