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居住在贵安新区“青年社区”的年轻人在健身、看书。 (受访者供图)
居住在贵安新区“青年社区”的年轻人在健身、看书。 (受访者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一张便笺,写满感激;一扇房门,打开希望。
在贵州,遍布全省的青年驿站正以其特有的温度,成为无数来黔青年追梦的“第一站”。
“特别感谢团省委推出的青年驿站项目,工作人员态度特别好,驿站的小伙伴也很热心。这里交通便利,房间温馨干净,让我感受到了贵阳这座城市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关爱。”外地求职者赵空俊在离开青年驿站时,留下一张饱含深情的便笺。字里行间,是一个异乡青年初到贵州感受到的第一缕温暖。
“第一次推开门,我差点哭了。”来自湖北的李梓萱至今记得去年入住遵义青年驿站的那个下午。整洁的床铺、齐全的生活设施,书桌上放着印着“欢迎回家”的卡片,旁边还有一袋贵州特产刺梨干。
更让她感动的是,驿站管家主动加了她微信,说“有任何事随时找我”。“那一刻,所有的忐忑和不安都消失了。”
这样的温暖邀约,在全省各个青年驿站以不同形式呈现。在六盘水,驿站与社区食堂合作,让青年用餐享受优惠;在黔南,布依族志愿者会带着异乡青年逛集市,教他们说方言、认野菜;在贵阳观山湖区,每个房间都备有“就业礼包”,里面装着当地企业名录、政策解读手册。
截至目前,我省已在9个市州建成125家青年驿站,累计服务5.46万人次。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驿站,也成为来黔青年认识贵州的第一扇窗。
22岁的何云是湖南邵阳人,本科毕业的她孤身来到贵阳求职。在一条大数据推送的驿站攻略中,何云得知青年驿站能为应届毕业生免费提供短期住宿和就业指导等服务。
“虽然是免费使用,但服务完全没打折。”何云高兴地说,驿站除了住宿免费,还有专门的就业指导群,里面每天都会发招聘信息,也能与一些同样来求职的小伙伴交流经验,“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面试充满了信心。”
走进贵阳高新区驿站大厅,一块“数智就业屏”格外醒目。上面实时更新全省招聘信息,求职者刷脸就能投递简历,系统还会根据专业背景自动匹配岗位。“以前找工作要跑招聘会、刷各种APP,现在在驿站里就能一站式搞定。”刚通过智能系统找到实习岗位的大学生王萌说。
各地的特色服务更显精准到位。贵阳市联合35家重点企业设立“驿站直通车”,符合条件的青年可直接跳过初筛进入面试;遵义开展“红色导师”计划,邀请知名企业家、资深HR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黔西南驿站的“青年夜校”开设短视频制作、网络创业等实用课程。
在黔东南,创业孵化服务让陈晓雯成功开办民族文创工作室,如今已带动8名手工艺人就业,产品远销海外。“驿站不仅给了我创业的勇气,更给了我创业的能力。”陈晓雯说。
清晨七点,贵阳市观山湖区人才公寓,陕西小伙张明正在给窗台的绿植浇水。这个习惯,从一年前入住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书桌上,他和未婚妻的合影格外醒目,照片背景正是让两人相识相知的青年驿站。
“当初来贵州找工作,是驿站给了我第一个落脚点;现在,我要在贵州安家了。”张明的笑容里,满是笃定与幸福。他和未婚妻刘媛是在驿站举办的包粽子活动中相识的。“婚礼请柬上,我们特意印了驿站的logo,这里是我们的‘月老’。”
这份归属感,源于贵州为青年精心搭建的“全周期”服务链。就业有专属指导,创业能申请最高20万元的担保贷款,住房享受“驿站——保障房——购房补贴”的阶梯式支持。
在贵安新区,“免费住”人才保障房青年社区进一步延伸了驿站的服务链条。西部计划志愿者王蓉从合住宿舍搬进人才保障房后感慨:“每天忙完工作回到这个小窝,心里就特别踏实。不仅能免费住上这么好的公寓,还能享受各种贴心服务,让我在贵安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贵安新区探索实施的人才保障房“免费住”安居引才工程,建设安巢·云澜、安巢·星耀2个青年社区,推出2364套2904间人才房,面向全国大专及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住1年政策,吸引集聚青年人才2377名。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新增留黔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23%,其中18%是通过青年驿站了解并选择扎根这里的。更让人欣喜的是,超过三成的入住青年选择留在贵州发展,不少人在这里成家立业,完成了从“异乡客”到“本地人”的身份转变。
近年来,团省委为全力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坚持青年优先发展,进一步营造爱才、敬才、惜才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化动员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全省青年人群聚集的区域打造贵州青年驿站,为有意在黔就业创业的青年提供免费过渡性住宿。
深夜的驿站里,一扇扇亮着灯的窗户,映照着年轻人读书、整理简历的身影。从临时落脚到长久扎根,贵州用一座座城市的温度,告诉每一个追梦的年轻人:这里,不只有你暂时落脚的一张床,更有你能够托付未来的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