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吴才军(中)走访群众。(受访者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吴才军又回来了,只是村民对他的称呼从之前的“吴书记”改口为“吴老板”。老党员吴才军是黔东南州榕江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退休干部。
2019年,作为已在农业领域深耕38年的高级农艺师,吴才军主动请缨来到朗洞镇孖谢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海拔适中、土质肥沃,这是发展特色种植的宝地啊!”吴才军踏遍全村山头后,他开出第一张“产业药方”——种植板蓝根。
村民大会上,面对群众的质疑,吴才军没有空口保证,而是立下“亏了算我的”军令状。这一年,他既是村里技术培训课的“主讲老师”,又是田间实操的“示范员”。从育苗到采收,他手把手地教,创新推行“示范种植+技术培训+保底收购”模式,渐渐地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凭着一股子较真劲,50余亩板蓝根示范基地当年亩均增收超3000元,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发展特色产业带来的甜头。
两年驻村期满,人虽离开,心却从未离开。“以后技术方面有不懂的地方还是要问老吴书记,我们心才踏实。”这位曾经的驻村书记,早已成为村民们信赖的自己人。正是这份信赖,让帮扶有了温暖的延续。
2024年,吴才军退休后作出了一个决定——重回孖谢村,接手了他离村前带着村民种植的480亩油茶林,当起了“油茶老板”。
作为在农业战线耕耘多年的老专家,吴才军感慨:“现在县里对油茶种植的扶持政策非常好,技术也有支撑,不把油茶产业搞起来,太可惜了。”怀揣着一摞政策文件和技术手册,他再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进村路。
“老吴书记,这油茶四五年才见效益,咱们等得起吗?”村党支部书记罗永恒道出大家的担忧。
吴才军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很快,他便拿出了“以短养长”的新方案——创新“茶油+”模式,在600余亩油茶林下套种见效快的作物,如50万株淡竹叶苗,2600株黄柏苗,4000株罗汉果苗等。“这样当年就能见收益,长短期结合,大家心里就踏实了。”
如今,600余亩油茶林长势良好,已带动当地1000余人次务工,发放工资26万余元。
“这油茶就是乡亲们致富的希望。”站在油茶林的山腰,夕阳照在吴才军的白发上,泛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