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武艳杰 林慧玲
金秋时节的安溪茶山,满山绿浪,采茶人在梯田间忙碌穿梭,非遗制茶体验区里欢声笑语不断。一叶兴而百业兴,如今的安溪茶山,已蜕变为集制茶体验、文化展示与研学创意于一体的综合空间,成为福建省泉州市以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近年来,泉州市通过“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1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1个省级美丽农业点、32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113个市级美丽休闲农业点串珠成链,将千年农耕文明转化为发展动力,共同绘就山海共富的崭新画卷。
串珠成链
农旅品牌的泉州实践
泉州依山面海,以山海联动为轴构建休闲农业品牌矩阵,通过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文化沉浸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目的地。
在晋江市,“海丝乡宿,滨海农旅”线路将传统乡村民居与滨海风光完美融合,入选2025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德化县则以“世界瓷都”为核心IP,整合九仙山、云龙谷等优质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栖养游项目,同样跻身国家级名录。
周末的石狮蚶江湿地农业公园里,游客络绎不绝,或在农耕体验区认识作物,或在观光长廊休憩拍照,园内玉湖豆腐文化商贸园更是研学活动的热门场所。这个泉州市首批“美丽田园·农业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据了解,自2022年以来,泉州市级财政已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成功打造14个市级“美丽田园·农业公园”。2025年还对新认定且符合创建标准的8个农业公园,给予一次性奖励,专项用于公园品质提升与设施完善,旨在打造更多生态优、景致美、农业特色鲜明的农业公园样板。
如今,从滨海到山区,泉州正通过整合景观、生态和文化资源,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赋能
农业遗产的现代转译
在安溪茶庄园的制茶体验区,不少游客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摇青,他们专注的神情被镜头定格,成为茶文化博物馆鲜活互动的体现。
这片土地承载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依托安溪县丰富的乌龙茶文化资源,拓展出以茶庄园为特色的农业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新功能。
安溪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催生的“三铁三世遗,乐享茶香生活”之旅获评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海丝茶源,茶旅胜地”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泉州市大力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构建多点开花的格局:围绕“晋江花生文化系统”,晋江市整合了与衙口花生制作技艺相关联的休闲农业景点,推出“海丝风情·传统韵味”晋江传统工艺休闲景点线路;围绕“福建永春岵山荔枝文化系统”,永春县将岵山荔枝主产区的相关古村落、古街进行整合,推出“百年荔枝别样红”永春岵山荔枝文化休闲景点等。
这些实践通过农耕场景旅游化、传统技艺产品化,使农耕智慧成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力。当前,永春金豆栽培文化系统正在申报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持续探索遗产保护—文化创意—生态经济的多元价值转化路径。
节庆引擎
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
在永春县丰收广场,稻田音乐节上晚风轻抚,星空下的金色稻浪化作天然舞台布景,为市民及游客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园视听盛宴——这正是泉州市以节庆为引擎推动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泉州市通过不断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为农文旅融合注入持续活力。中国农民丰收节、泉乡好货展、南安“菠萝”“脐橙”文化节、洛江“仙山洛水庆丰收”等系列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晋江市、安溪县成功申报承办“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等全国性活动两个、分站式活动两个,晋江市还成功申办全国和美乡村篮球(村BA)暨农民体育文化交流展演,更以“体育+非遗”的创新模式,让乡村文化通过国家级平台走向全国。
刚刚闭幕的第十八届海峡两岸农订货会则以19.7亿元的合作签约额,见证节庆活动如何成为连接产业与市场的金色桥梁。
金秋画卷绘丰收,融合发展正当时。泉州,这片有着千年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土地,正在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