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史莺)昨天,一场极富“村味”的“村晚”——全国“四季村晚”之“秋季村晚”示范展演,在宝坻区新安镇伍麻庄村热闹开演。
这边,村民们在以稻田为“幕布”的舞台上各显身手,接连登台的田间小调、广场舞、乡村歌谣等“文艺大餐”,道出村庄事、展现乡村美。那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化作触手可及的欢乐体验,“村晚尝新米”“舌尖上的新安”等“尝新”区域米香、果香四溢,化身为“农耕考古学家”的游客还可以参与挖“盲盒”、植物拓印等活动。看着千余名游客被吸引而来,新安镇党委书记郑宝东笑着告诉记者:“集文艺演出、农事体验、美食品鉴、非遗传承、亲子互动等于一体的‘村晚’,全是村民们集思广益想出来的创意,就是要打造沉浸式乡村消费新场景,展现天津乡村的新面貌、新成就。”
都说“村晚”是乡村活力的展现,文艺演出环节便是其体现。“种地几十年了,没想到自己还能在‘村晚’当演员!”刚刚带来一曲京东大鼓《丰收原野稻谷香》的新安镇村民邱金鹏难掩兴奋,“一听说要办‘村晚’,村民们特别激动。我们的节目全是周边几个村里的种植户、养殖户、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自编自演的。大家白天各自忙农活,晚上聚在一起排练,还认识了很多朋友,特别开心!”
乡村活力还体现在凸显农味农趣的互动体验环节。“农耕文明考古盲盒”活动,扮演成“农耕考古学家”的游客们通过现场“考古发掘”,层层“解锁”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发展史;“植物拓印”环节,游客们将植物的自然色彩、形状及其纹理拓印在织物上,拓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大家还可以亲手创作“稻田画”,利用五谷杂粮创作“五谷杂粮手工相框”,或是用风干的自然素材制作“干花草帽”。
再看“尝新敬客”的展示区内,米香弥漫的“村晚尝新米”展台前,不少游客正在品尝由黄金锅巴粥、米糕、饭团等组成的“全米宴”。“舌尖上的新安”展台前同样人头攒动,韭菜盒子、辣椒饼等地方风味美食让游客一饱口福。漫步“秋实长廊”,多种特色农产品与艺术造景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沉浸其中。“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旅赋能、产业兴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让乡村振兴的乐章在津沽大地越奏越响。”郑宝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