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AI(人工智能)不是诗歌的终结者,文旅也不仅是风景的陈列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狄青说。“AI是素材生成器,我想要拥抱它。”音乐节目主持人五月说。“当创作没有灵感时,AI可以给我来一次‘头脑风暴’。”青年作家周子妮说。
昨日,在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创作未来:诗歌、AI与文旅的跨界对话”暨第十届全民创意写作“海河诗人”诗歌创作活动颁奖会上,三位嘉宾说到AI与文学话题时各抒己见。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十年来群众文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前沿科技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思想碰撞。
获奖诗歌多维度展现天津
第十届全民创意写作“海河诗人”诗歌创作活动于今年3月启动以来,以天津“八种文化形态”为创作切入点,向文学爱好者发起征集。活动共征集到原创新诗420余篇,经评审,50篇优秀新作脱颖而出。成人组30篇获奖作品从多维度展现了天津的历史风韵、建筑风貌与生活百态,未成年人组20篇获奖作品则以充满童趣的笔触,透过天津娃娃的视角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眼中的诗意津城。
颁奖会上,朗诵者们朗诵了《我和表姐海边玩儿》《我的海,是一条河》《津韵流光:海河畔的时光笺》等获奖作品。颁奖环节中,主办方为50位获奖作者颁发了个人奖项,并为武清区文化馆、和平文化宫等10家优秀组织单位颁奖。周子妮等群文工作者获得个人优秀组织奖和辅导奖。
诗歌、AI与文旅的跨界对话
在“创作未来:诗歌、AI与文旅的跨界对话”中,狄青、五月与周子妮展开对话。
面对“诗歌创作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部分是什么”的提问,狄青表示:“传统意义上,诗歌创作的核心是意象创造。”他认为,在AI时代,文学创作更要坚守“原创性”,这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敬畏。
五月则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创作者与AI的关系:“AI是前所未有的庞大‘素材库’,更像是当代创作者的一位‘博闻强识的助手’。但最终赋予诗歌灵魂的,永远是创作者本人。”
作为“90后”作家,周子妮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一位成熟的作家应该学会成为AI的‘导演’,利用其处理庞杂信息的能力,将最核心的审美判断、价值选择和情感注入牢牢掌握在拥有温度与痛感的人类手中。”
作为此次第十届全民创意写作“海河诗人”诗歌创作活动主评委,狄青结合本次获奖作品分享了打造具有文旅影响力诗歌作品的要诀:“文旅诗歌不能只有文学性,更需要地方认同并能带动传播。要避免面面俱到,围绕唯一性特色展开,构建情感共鸣点,保持真诚——这是诗歌的灵魂。”此次活动中写海河的人特别多,对于创作同类题材如何出新的问题,狄青说:“我们要有更宽广的视野,了解海河的历史,才能写出母亲河的厚重感和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