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玉米”走进雨林深处的玛雅


  葛韵

  在遥远的,玛雅文明始终闪耀着神秘的光辉:繁复的文字体系、恢宏的石刻与金字塔,以及盛极而衰的命运。它的辉煌与突如其来的衰落,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谜题之一。长期以来,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对于中国考古学者而言,却始终只能隔海遥望,未能真正涉足。上世纪,张光直先生曾提出“古代中国—玛雅文明连续体”的概念,试图从更宏观角度探索“新旧世界”的可能联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观点未能引发广泛关注,犹如投向湖面的石子,仅溅起短暂水花。

  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开始积极走向世界。2014年,应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及哈佛大学威廉·费什教授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对科潘遗址8N-11号院落的系统发掘、保护与研究。自此,那枚当年落入学界湖面的“石子”,终于在历史的回响中荡漾出更为深远的涟漪。而今天,《玉米王国》的问世,则标志着这一探索的新起点:中国考古学者正在以自己主导发掘的材料开始深入中美洲考古领域。

  用“玉米王国”来描绘中美洲,再贴切不过。在玛雅文明中,玉米不仅仅是一种粮食,而且是构筑整个社会与宇宙观的核心元素。在玛雅的创世神话中,人类正是由玉米面团塑造而来,因此,玉米既是生存的根基,也是生命的象征。祭祀场合中的玉米神形象、贵族墓葬中象征玉米种子破土的随葬品、庙宇壁画里关于玉米神复生的场景,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人类与玉米共生。直到今日,这种古老的文化记忆仍未消散。走在中美洲的任何国家,无论是街角的玉米饼、节日里的玉米粽,还是加了肉桂和巧克力的玉米饮品,都在提醒我们,玉米依旧是中美洲社会的灵魂。

  科潘考古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学者进入中美洲,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由“本土研究”向“世界考古”走出重要一步。过去,我们更多关注中华文明自身的起源与发展,而今天,考古学者把目光投向遥远的玛雅世界,实际上是在拓展人类文明比较研究的新空间。此外,与洪都拉斯考古机构和学者合作使得不同文明之间产生了新的对话。在科潘的8N-11号院落,中国团队不仅揭示了玛雅贵族生活、宇宙观与宗教仪式的新证据,也借助自身在遗址保护、考古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经验,为当地遗产保护提供了帮助。这既是学术探索,也是文明互鉴。更深层次的是它让中国学者成为世界文明叙事的一部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科潘与玛雅文明,参与到人类文明的共同书写中。

  作者视野开阔,虽然主题内容聚焦科潘,但也几乎囊括了中美洲古代文明的方方面面:从中美洲不同文明的时空格局,到主要农作物(玉米、南瓜、豆子等)的起源和玉米的驯化、传播过程;从文明演进的轨迹与动力,到各个古代文明的兴衰更替;从科潘的发现与研究史,到中国学者在此展开的最新考古探索;从玛雅人的神话创世与宗教信仰,到象形文字的破译历程与历法体系的正确解读方式展示。书中那些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逐渐揭开了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并将读者引入到更广阔的中美洲文明图景之中。借助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作者不仅生动再现了考古现场的发现与故事,也让古代中美洲人近乎“魔幻”的生活世界清晰可感,使读者在奇观与陌生之间,重新认识这一片古老而“神秘”的文明。

  作为一个中美洲考古人,该书第四章最吸引我。在这一章里,作者详尽介绍了中国考古队在科潘的工作与最新发现。其中,对贵族建筑的隧道式发掘成果显著。这项挖掘不仅再次印证了古代中美洲文明系统化的宇宙观,例如发掘出土的新火仪式遗存,就与历法循环周期存在关系,也揭示了科潘贵族墓葬中所蕴含的死亡与重生主题的象征意义。此外,这些遗存本身的精美与独特,更进一步凸显了此次发掘的重要价值,也可以感受到考古学家在遗址发掘过程中,面对不同情境所展现的逻辑思维及决策智慧。这其中不乏趣事和“惊喜”,如带有剧毒的珊瑚环蛇的出现和之后羽蛇石雕的出土,既彰显了考古工作的偶然性,也体现其必然性——仿佛一切早已在冥冥中注定,这也正是考古学令人着迷之处。

  (作者单位: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