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黄河两岸,生机勃勃。兰州市城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城关区融媒体中心
“十四五”以来,兰州市城关区紧紧围绕“科技赋能、精准治污”核心理念,通过强化源头管控、推动技术革新和加强协同治理,统筹推进碧水蓝天保卫战,全区环境质量实现了持续跃升。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城关区优良天数达244天,优良天数比率85.0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6;黄河包兰桥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达到Ⅱ类水质,辖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如今,“兰州蓝”与“黄河清”已成为城关区亮丽的生态名片,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绿色发展魅力。
充沛的降水让今年的深秋与往年不同。雨后晴空,阳光透过薄薄的雨雾洒在地面,这让不少市民感慨,这样的景象在兰州难得一见。
在公园里带着孩子玩耍的市民李岭笑容满面地对身旁的朋友说:“现在这空气真是清新,这么好的环境,很想带着孩子多出几趟门。”
而在这让市民愉悦的环境背后,离不开城关区持续推进的“煤改气”和“煤改电”工作。近年来,城关区将“煤改气”和“煤改电”作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居民燃煤供热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同时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实现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较改造前下降40%,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为了把国家及省市关于民用散煤管控政策要求落到每家每户,城关区组织力量集中开展民用散煤专项宣传活动。
在此过程中,城关区工信局工作人员通过大量走访入户,开展宣传解释工作,引导居民选用清洁型、优质取暖用煤。这不仅让辖区居民群众深入了解使用清洁散煤产品的好处,更消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我们觉得宣传工作十分有必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都愿意去使用清洁散煤产品。”
不仅如此,在扬尘治理管控方面,城关区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先”原则,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工作机制,对全区施工工地和装修项目持续开展“拉网式”检查,确保各项防尘措施落实到位。检查的过程中,把监管触角延伸至涉农区域,通过严格审批备案程序,建立“一工地一档案”精细化管理台账,实现对每个工地的精准监管。并结合高频次的实地巡查与动态监管,采取“两头堵、途中查、末端管”立体化监管模式,对渣土车“滴撒漏”源头进行严格管控,落实车辆“净身出场”制度,形成从起点到终点的“闭环式”监管链条,有效减少了扬尘污染。
在城关区,穿城而过的黄河水与蓝天形成呼应。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城关区做好生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城关区坚持齐抓共管、协同联防联控的原则,全面巡查守护黄河干流。其间,开展黄河干流沿岸入河排污口、涉水污染源和河洪沟道的巡查,细致巡查辖区24条洪道,认真检查每一个排污口,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水质的隐患。
与此同时,城关区坚持生态优先,严格刚性管控,加大对重点涉水企业环境执法力度,特别是对盐场、雁儿湾污水处理厂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实行日调度机制,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按照“水陆统筹、以水定岸”原则,对已完成整治的入河排污口开展“回头看”。截至目前,全区未发生工业企业向水体直排废水现象,也未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过去五年,我们完成国家反馈的48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为辖区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城关分局负责人介绍。
为打造美丽河湖,城关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办公室主任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专班,积极推进统筹协调、组织实施、项目申报等各项工作,目前已组织谋划8个项目。
随着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周末带孩子来黄河边玩耍的市民越来越多,在黄河之滨散步的市民张风肖感慨地说:“现在黄河边环境好太多了,带孩子来这儿玩特别放心。不但水变清了,周边设施也完善了,大人小孩都能得到放松。”
而今,立足新起点,城关区将持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兰州蓝”向“生态绿”华丽转型,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