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四五”丨铜仁:发展生态经济,奋力争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10月2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铜仁顺专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铜仁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四化”发展生态经济,奋力争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主攻生态工业,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实施“双千双百”行动,推进铜仁新型功能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近百家新材料规上企业。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占全省38%左右,生产的三元前驱体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电池级高纯硫酸锰全国市场占比超60%。现代能源装机容量较“十三五”末增长52.9%,在建和已建成装机容量近千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89%,二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35.6%,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1650亿元,绿色经济占比达51.2%。

  “十四五”时期,铜仁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推动数字赋能、“富矿精开”。新探勘锰矿资源量1.04亿吨,探明储量超8亿吨,稳居亚洲第1。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引进跨境电商企业21家,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授牌的3个数智产业园之一。全市有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科技型企业15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具有铜仁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大抓生态农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记“国之大者”,在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全力做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四篇文章,生态农业“三品”异军突起。纳入全省“两红三绿一抹”战略的梵净抹茶火爆出圈,“抹”出了贵州新绿,成长为中国新特产的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和时尚新茶饮的代表,目前梵净抹茶核心基地已达10万亩、年产抹茶超2000吨,产销量全国第1、全球第2,明年可望实现翻番,抹茶产业园、抹茶小镇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国抹茶之都”品牌越“抹”越亮。除了抹茶、陈薯酸辣粉等新品,结合保耕增粮、农民增收,成功试验示范带动种植鲜食玉米12万亩,规模化发展生态鸡蛋等“梵净山珍”,梵净鸡蛋年产量超48亿枚。铜仁为全世界提供了四分之一的高品质抹茶,为全国人民平均每人每年提供3个以上生态鸡蛋,在大湾区的市场,每7个鸡蛋就有1个来自铜仁。

  通过大抓生态农业,“十四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十三五”末的3.04缩小为2024年的2.72,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振兴生态旅游,黔东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保护利用得以有效转化。贵州生态美,梵净天下山。坚持以打造世界级康养旅居目的地为引领,以建设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为重点,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核心要素,全力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IP。梵净山成功入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入选全球首批“世界旅游名山”。被誉为“佛教圣地、文化灵山、生态净土”的梵净山,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打卡的热门景区。

  中南门古城、朱砂古镇、石阡温泉、乌江画廊以及星罗棋布的苗寨、侗寨、羌寨、土家寨、仡佬寨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业态蓬勃兴起,农文旅体融合振兴势头强劲。近两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9.63%、旅游总花费年均增长23.83%,带动了住宿、餐饮、零售及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935.35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24%。

建设生态城市,重大民生保障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有效增强。铜仁最大优势在生态,呵护良好生态环境是立市之本。坚持以“四铁”“五法”治理锰污染,立法保护梵净山、锦江河,实现了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见青山绿水、村村显田园山水。铜仁市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铜仁贵州绿色宜居山水城市、武陵山区域中心城市、国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世界级康养旅居目的地“两市两地”的科学定位,围绕“一主一副两组三支多点”城镇空间布局,着力强碧江、万山中心城区,打造德江市域副中心,推进玉铜松和德思印两个城镇组群建设,加快建设主城区到各县的一小时经济圈。

  按照美丽中国、美丽贵州建设蓝图,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分级分类推进“四在农家”、特色小寨、美丽乡村、生态城市建设,今年江口县、玉屏县将整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到2030年所有区县将提前5年整县达到建设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2%以上,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1%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地市前30,乌江、锦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及以上,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十四五”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铜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在全国首创的“梵净生态账户”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现已建立账户达20万户,放贷超100亿元。全国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重启后,首张碳票在铜仁交易,“活立木数字资产证”问世,更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十四五”也是铜仁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加快重大民生投入的黄金时期。去年开工的铜吉铁路将成为畅连西部陆海新通道、云贵北上的“大动脉”;在建的花滩子水库结束了铜仁无大型水库的历史。凤凰机场口岸即将开放,德江机场建成,“一市两机场”比翼齐飞,铜仁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敞。

  “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75%以上。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664所,铜仁职院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全市6所大学中,本科层次高校增至2所。铜仁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价在全国地市中排第33位、西部地区第1位,新增三甲医院5家、总数达到6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6.7%。

  今年上半年,铜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6.45亿元,同比增长5.9%,“十四五”将实现圆满收官。

记者:范 洋

一审:范 洋

二审:罗亚楠

三审:谢红娟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