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深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时段为10月-11月)是气温变化最频繁的时段,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冷空气活动最为活跃,即使相邻几天之间,温差也常常大得惊人。若不注意日常保养,一些疾病便会乘虚而入,胃肠病就是其中之一。
生活中,胃肠道疾病有很多种,从表面看症状大致一样,如不经诊断乱治,可能会越治越重。医生提醒,深秋时节一定要注意肠胃健康,一定要提防这三类胃肠疾病。
溃疡病
节律性、周期性上腹痛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的表现是上腹痛,并有一定节律性和周期性。如胃溃疡患者的上腹痛通常在进食后1小时出现,约餐后4小时缓解,呈现进食→舒适→疼痛→舒适的节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上腹痛常在饥饿时出现,称之为“饥饿痛”,疼痛在进食后缓解,下次进食前又出现,呈现疼痛→进食→舒适→疼痛的节律。
溃疡病的其他症状还包括反酸、胃胀、嗳气、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和穿孔,长期的胃溃疡还可能发生癌变。合理饮食是防治溃疡病的基础,溃疡病患者在饮食上应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食松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油炸或坚硬、难消化的食物。
有这种情况的患者一定要正规用药,症状的改善不等于溃疡的愈合,溃疡病患者不能因疼痛缓解而停药,以免导致病情反复。精神压力、心情郁闷也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另外,多进行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胃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如胃肠道运动不协调、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如慢性间歇性上腹痛、早饱、餐后饱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胃镜检查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度胃炎表现。
对症治疗和日常保健,以饱胀、嗳气、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可用一些促动力药物。以反酸、烧心为主要表现的,则要联合应用促动力药物、制酸剂和抑酸剂进行治疗。焦虑、抑郁状态较明显者,适当应用一些抗焦虑或抗抑郁的药物能有效改善不适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
腹痛、腹泻、便秘等肠易激综合征在气候变化或肠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的秋季最多见,以腹痛、腹部不适及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且久治不愈。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以中青年居多,一般来说,肠易激综合征没有固定的治疗方式。
对患者而言,除了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养非常重要。生活调养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要过分紧张焦虑,保持心情舒畅;饮食结构合理,多喝水;少吃西瓜、冷饮、油炸食品及隔夜食品等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适当进食一些健脾食品,如山药、红枣等。
多数肠易激综合征易被当成结肠炎误诊误治,其实,区分这两种疾病的方法很简单,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咨询患者有无脓血便就可知晓,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肠镜检查。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急性胃肠炎主要由食物中毒或其他因素引起,如因进食含有病原菌及有毒素的食物,如吃不洁熟食、馊食等,也可因贪食冷饮或暴饮暴食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腹泻每日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多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发热,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在胃肠炎多发的秋季,注意日常保养非常重要,如不吃不洁食物、不饮酒、不暴饮暴食、不吃生冷食物、腹部不受凉、不服用会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等,均能避免或减少急性胃肠炎的发生。
急性胃肠炎期身体虚弱,吃些滋补品补一补,这是许多患者要走出的误区,胃肠炎期胃部黏膜充血,宜清淡饮食,待病情好转后,逐步恢复普通饮食。
□陆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