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 本报通讯员 许 乐 从“首违不罚”柔性执法,到“免申即享、免扰续证”,从因法律知识考试不过关清理注销300余个执法证,到减免罚款689万元……今年以来,河南省漯河市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为抓手,由市司法局牵头,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动,市纪委监委、市委政法委加强监督跟踪,对行政检查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规范管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全面整治问题
既规范执法更建强队伍
曾经,“重复检查、随意处罚、执法不公”等问题是不少企业反映的痛点。今年初,漯河市率先在全省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执法突出问题细化为具体整治清单,直指执法乱象。 “我们坚持开门整改,调研摸清问题整改,个案、普遍性问题及执法队伍痛点全面整改,并结合漯河实际,将文化旅游、畜牧等执法领域纳入重点范围。”据漯河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路熠介绍,专项行动启动后,漯河市在全省率先发布关于征集涉企行政检查意见建议的公告,召开全市规范涉企执法企业家座谈会,充分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建立执法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据了解,漯河市司法局组织8轮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评查案卷3500多卷,备案审查重大行政处罚案件132件,其中涉企案件56件,局长带队深入全市两县三区、13家市直重点执法部门进行调研,针对发现的问题当场作出反馈,通过专项评查和调研努力使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同时,全面规范入企检查流程,实施行政检查前需制定方案并经负责人批准,检查时需出具通知书并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亮证作业,检查后及时告知结果。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现象。 漯河市严把执法人员入口关、能力关、素质关、责任关,以全市行政执法证件换发为契机,组织执法人员全员轮训、全员考试,对不合格者暂缓发证、集中补训,累计因法律知识考试不过关清理注销执法证300余个。
优化营商环境
既执法为民更执法惠民
“现在明显感觉到检查次数少了,但监管更精准了。”漯河市某食品企业负责人的感受,得益于漯河市推行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漯河市探索推行“扫码入企”,严格按线上审批、扫码入企、上传结果等流程操作,执法人员信息、检查事项、检查计划“一码通查”。市畜牧局建立“智慧动监”平台,市交通运输局借助“天迈出租智能监管平台”,市生态环境局运用在线监控和无人机技术,实现“远程监管、精准预警”。今年以来,全市入企行政检查次数同比减少7237次,减少率达43.9%,企业负担明显减轻。 漯河市对检查数量多、频次高的部门设定联合抽查,以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为主,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今年以来,全市开展抽查检查550批次,其中部门联合抽查467批次,占比高达84.9%。 与此同时,漯河市各级执法单位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累计减免罚款金额689万余元。市城市管理局创新推行“十分钟温馨执法”模式,对轻微违停行为通过短信提示及时纠正,不予处罚,今年以来,已累计对3.6万余辆次车辆适用“首违不罚”,赢得群众广泛认可。
保障企业权益
既依法履职更主动作为
某药业公司因未遵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处罚10万元。公司反映货值不到500元,社会危害较小,行政机关反馈已依法作出法定最低罚款决定。公司申请复议后,漯河市行政复议机关启动专业复议人员会议制度,从法律适用、过罚相当、类案判例等层面进行讨论,最终作出变更决定,将10万元罚款变更为2万元。 漯河市不仅聚焦企业困境,“把该减的减下去、该管的管到位”,而且直面“小过重罚”、办事“难、慢、繁”等问题,以更优涉企服务激发更大发展活力。 目前,漯河市强化服务前移思路,全面推行证照到期前提醒,探索建立“无感续证”工作机制,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加大数据信息归集力度,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线上线下融合,全市共梳理143项证照到期前提醒事项,让群众“免申即享、免扰续证”。 漯河市畅通多元监督渠道,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信部门等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加强行政复议与执法监督衔接。今年以来,市司法局接收行政复议移送纠错案件45件,市中级人民法院移交败诉案件5件,12345热线移交线索8条,全部依法办理并反馈。 在建章立制方面,漯河市先后出台《漯河市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合作机制》《漯河市行政复议与行政监督衔接规定》《漯河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败诉案件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构建起“监督—反馈—整改—提升”的工作闭环,持续深化服务型执法、柔性执法,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法治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