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民阅读内化为社会自觉


    王志顺

    10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的批复,同意自2026年起,将每年4月第四周设立为“全民阅读活动周”。这一决策,标志着全民阅读从国家战略层面迈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为“书香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全民阅读活动周”的设立开启了一场全民与书本深度对话的文化盛宴。翻开历史的卷轴,从甲骨文到竹简,从雕版印刷到数字阅读,中华文明始终与阅读相伴相生。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让知识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明代范钦的天一阁藏书,则成为文化守护的典范。这些历史印记,不仅塑造了“诗书继世长”的民族传统,更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敦煌研究院用AR技术重现《永乐大典》的辉煌,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向全球开放,阅读正以科技为翼,飞入寻常百姓家。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阅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如潮水般涌来,挤占了人们的阅读时间。当“碎片化”成为常态,“快餐式”阅读泛滥,我们不禁要问:那些需要静心品味的经典,那些需要反复琢磨的智慧,是否正在被遗忘?这种文化断层,不仅影响个人成长,更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当“四大名著”被贴上“过时”的标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依赖影视片段,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阅读时间,还有民族的文化记忆。

    面对这一困境,设立“全民阅读活动周”可谓恰逢其时。它如同一剂强心针,唤醒沉睡的书香记忆。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这一决策蕴含着多重深意。它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当世界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我们以阅读为锚,守护着精神家园的宁静;它是社会进步的隐形推手,在知识迭代加速的今天,全民阅读将提升国民素养,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它更是文明互鉴的柔软纽带,通过共读经典、分享感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在书页间找到共鸣。阅读的力量在于潜移默化间滋养人们的心灵,塑造一个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社会。

    设立活动周只是起点,如何让阅读真正“活”起来,成为全民自觉,才是关键所在。这需要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协同发力。政府层面,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优质图书触手可及。比如,加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力度,优化图书资源配置,确保城乡阅读资源均衡分布;同时,鼓励和支持实体书店的发展,打造更多具有文化特色的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

    社会层面,需激发民间阅读组织的活力,通过“阅享大会”等形式点燃阅读热情。这些民间阅读组织可以举办各类读书分享会、讲座、读书沙龙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个人则需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拥抱”,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而非任务。比如,可以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自我。

    当2026年的春天如期而至,愿我们都能在书页间相遇,在文字中成长,让阅读成为照亮人生、温暖社会的永恒之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