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政府多部门组成“茸药直通车”,将服务下沉到园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免申即享”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审批,让企业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近日,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管局通过政务服务优化与产业赋能为经营主体打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松江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化服务流程改革,持续深化跨部门联动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直击企业需求核心。
数据赋能,实现“无感办理”
“以前变更营业执照的负责人后,还要单独跑一趟去更新食品经营许可证,现在系统自动同步信息,连申请都不用提交,太省心了!”上海松江九亭镇一家餐饮店的负责人王先生在办理完营业执照个体户经营者变更后,对最新推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免申即享”服务赞不绝口。
“免申即享”服务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成功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了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数据的实时互通,系统后台自动抓取最新信息同步更新,实现“无感办理”,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审批,将办事流程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截至目前,松江辖区内已有992余家食品经营者享受到了这一便捷服务。
精准服务,搭建政企沟通桥梁
为推动松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以来,松江区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的职能,携手该区科委、卫健委、医保局、长三角医疗器械产业促进会及属地政府,共同组建服务“直通车”。
截至8月28日,“茸药直通车”已走进11个街镇及经开区,开展“茸药服务行-走听解促”活动,与企业深度交流,针对具体诉求“把脉问诊”,对现场无法快速解决的诉求提出具体的跟踪服务措施,吸引98家生物医药企业积极参与。
松江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直通车”目前已覆盖松江泗泾、九亭、九里亭、新桥等11个街镇及经开区,累计收集并协调解决企业在法规宣贯、政策咨询、广告宣传、假冒维权、职业举报应对、医工结合、资源共享以及产品研发注册、上市许可、医保申请、新优药械、出海销售等领域疑难问题110余项。
“企业提出的希望资金支持、人才公寓补贴、专业人才招聘等问题涉及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等多环节,我们已转达至相关部门,努力实现从‘听问题’到‘解难题’的闭环。”该负责人表示。
“直通车”在解决企业难题的同时,还积极搭建企业间的沟通桥梁,有效促成了区内生物医药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
近期,叶榭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岳阳街道申田经济园区、临港松江科技城等与泖港的稼多医疗器械港,正在洽谈在医疗器械经营环节的“共享仓+第三方物流”合作,已有部分企业的仓库和第三方物流业务成功委托稼多医疗器械港承接,促进企业合规和资源节约。部分企业就在研产品已和位于新桥镇的专业服务机构上海圆中医疗器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宝予明制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洽谈医疗器械生产和注册服务事项,借助专业力量协助初创企业产品快速获证上市和出海销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与上海普叶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达成专利转化孵育协议;上海汇禾医疗自主研发的K-Clip型系统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应用,成功救治一名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术后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
“法治温度”护航科技创新火花
7月22日,中共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关于干字当头、敢闯敢创,坚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的意见》。
“松江区在全力推进‘四区’建设、构建‘2+4’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的战略支撑地位,锚定‘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区’建设等重点任务,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靖表示,松江区将加强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资源的转移转化,助力创新主体的专利技术得到快速保护、知识产权纠纷得到快速化解,进一步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关心指导下,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为完善区域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2024年完成上海首批次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筹建并正式运行。
据介绍,松江分中心建立健全党建和业务工作机制,各项职能平稳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努力为赋能松江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坚实保障。例如,在专利预审支撑方面,在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统一部署下,开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专利预审支撑工作,助力创新主体快速有效保护创新成果。
截至目前,松江区专利预审备案企业达597家,2025年以来新增220家;初审专利预审161件,通过101件,占比63%。在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指导下,通过预审的发明专利申请件授权时间从全国的平均15.5个月缩短至3个月,最快仅需1个月左右,切实缓解了相关产业专利授权时间慢的“痛点”,让更多创新主体驶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