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英
“十五五”时期是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关键期,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谋划好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对于青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省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深化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路径研究,助力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协商议政。委员们紧紧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精准聚焦发展关键问题,主动回应群众期盼,深入协商、务实建言,充分彰显了政协履职融入“国之大者”、聚焦省之要事的责任担当。
践行“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履职使命
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青海以产业“四地”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保护优先、新要素融合等方面的要求更加紧迫。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迫切形势,青海亟需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履职的重要原则。“省政协始终坚持聚焦全省重点工作协商议政,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和谋划‘十五五’承上启下之年,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今年重点协商计划的制定,明确要求紧紧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和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重大方面确定协商课题,并把‘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和路径研究’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主题。”省政协副主席张晓容在介绍调研情况时说。
为筹备好本次会议,省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前谋划,精心组织。3月份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制定详细方案,细分18项子课题,组建了由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课题组,围绕打造支柱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等重点问题开展调研。创新调研模式,上门走访相关厅局,并深入省内有关市州开展实地调研,赴川渝等省市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同时,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和市州政协协同调研,省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省直相关部门和地区也大力配合,为课题调研协商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扎实深入的调研,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见地的调研报告和发言材料。
多维履职
赋能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青海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的重要五年。
今年以来,省政协将助推“十五五”规划编制作为核心履职任务,紧扣生态、产业、民生等重大议题,以调研协商、提案督办等多元举措汇聚智慧,为规划编制注入“政协力量”。
在生态保护这一青海发展的核心命题上,省政协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原综合治理两大课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深入一线剖析现状、梳理问题,形成针对性建议清单,为“十五五”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清晰路径,助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产业是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针对规划中的产业布局,政协委员们围绕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枸杞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以调研座谈为抓手积极建言。从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到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健全全产业链条,一系列建议让“十五五”产业发展路径更明晰,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高原康养产业作为青海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政协履职的重要实践。省政协围绕“发展高原康养产业、服务健康中国大局”开展专题协商,不仅督办8件相关提案,还牵头召开高原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座谈会。会上提出的将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专项规划“合二为一”,形成省级层面《青海省高原康养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作为“十五五”配套规划的建议,为产业系统布局、引领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省政协围绕藏传佛教寺庙积极作用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议题开展调研,以精准建议推动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
民生福祉是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政协始终着眼群众“急难愁盼”,围绕文旅融合、冬春季婴幼儿就诊难等民生热点,通过“穿透式”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提交提案等方式,将大量建设性建议反馈至规划编制部门,推动规划融入更多惠民举措,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系列扎实履职行动,让青海政协“建言建在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的成效充分显现,为“十五五”规划契合青海实际、顺应人民期待提供了民意参考与智力支撑,推动规划编制更具科学性、民主性与前瞻性,助力青海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十五五”发展
注入智慧动能
“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钾肥生产基地。”省政协委员、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俞秋平在发言时说。但同时他也坦言,盐湖资源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建议,组织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构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标准体系;推动盐湖企业数字化改造,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开发更环保的开采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建立碳排放监测和管理体系;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民企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截止2024年底,全省科技型民企超过80%,“专精特新”民企157户。
如何进一步激发民企的科创力,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主席李青结合多年服务民企的经验和调研,从优化机制、激发活力、整合资源、优化环境4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她说,“试点民企科研申报‘绿色通道’,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等,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对发展稳定、前景好的科技型民企,‘以奖代补’减免租金,帮助‘专精特新’民企,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并给予补贴倾斜;支持龙头民企牵头组建协同创新组织,为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工程化开发等服务,增大企业选择匹配度高科技特派员的自主权。”
10月10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游客登上直升机,从空中俯瞰黄河和贵德风光,体验远超地面游览的沉浸感受,开启了贵德低空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聚焦发力的重要赛道。“青海要把握政策窗口期,立足自身禀赋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低空经济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省政协委员、民航青海监管局副局长刘存兵说。
他建议从建基础、育人才、强生态、优监管四方面发力。将通用机场、起降点建设纳入全省“十五五”重点项目规划,优先布局偏远地区与景区;支持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出台政策吸引外地人才;聚焦“锂矿—电池—飞行器” 产业链,鼓励企业攻关核心技术;制定青海低空经济政策法规,建立民航、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部门协同机制。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主委王舰发言时说,“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刻把握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建议,在算力方面,持续支持算力产业发展、优化算力企业营商环境、完善算力产业基础设施、夯实算力产业数据基础;绿电方面,升级新型电力系统,打通绿电直供政策堵点。从平台搭建、生态保护与服务创新方面,加快青海智慧旅游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深入建设数字盐湖。
西宁市政协副主席刘海云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聚焦传统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断壮大新兴产业,抢先发展天文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通过壮大创新性领军企业、加大“小巨人”培育力度、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不断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集群,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省政协常委、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咨询徐银林说,“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和数据中心的支撑。”他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扶持,加大“昆仑英才”的培育,对采用新技术、绿色工艺、科技创新、数字化升级的企业给予鼓励和融资支持,设立“青海工匠” 计划,培养一批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专项增设“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率”“绿色能源占比”“电力碳足迹因子”等量化考核指标,引导企业主动向新质生产力靠拢。
省政协委员、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成就“十五五”青海省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建议。建议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实现统一开发利用,提升我省清洁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骨干网架及配套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清洁调峰电源的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等优势产业集群。
在分组讨论中,常委们紧扣主题深入讨论,氛围热烈,围绕促进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打造数字生态、人才队伍建设等关键方向,形成了许多务实意见建议,为明确工作重点、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具体落实提供了有力参考。
从盐湖资源的高效开发到清洁能源的集群发展,从民企科创活力的激发到低空经济的赛道布局,省政协始终紧扣全省“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核心任务,将委员智慧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对接。一系列靶向精准、务实可行的建议,不仅为破解青海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难题提供了“政协方案”,更以协商议政的实际成效,彰显了专门协商机构在服务地方发展大局中的独特价值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