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英
“十五五”规划编制在即,省政协委员围绕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深入调研、积极发声,为青海未来高质量发展提建议、献良策。
省政协委员祁小慧:“以市场化标准体系为破局引擎”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是我省传统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金字招牌”。祁小慧在建言中提出,建立科学完善的市场化标准体系,就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祁小慧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联合多部门,构建“生产标准+流通标准+消费标准”全链条体系。具体而言,制定《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种养环节投入品使用、疫病防控等指标,同时规范冷链物流、包装标识标准,并按高端礼品、大众消费、工业原料等不同市场需求细分品类标准。
实行“政府背书+第三方认证”双轨制。一方面由省市场监管局建立统一认证平台,动态监管认证机构并季度公布合格名单;另一方面引入国际知名认证机构,推动我省标准与欧盟、日韩等国际标准互认,同时,建立“一次检测、多地互认”机制,降低企业重复检测成本。
依托“数字青海”建设成果,构建覆盖“种养—加工—流通—销售”全环节的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养殖环境、检测报告等信息;对牦牛、藏系羊等特色品种,可通过耳标芯片记录生长数据形成“数字身份证”。
此外,还应整合“青海青”“生态青海”等区域公共品牌并制定使用标准;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建设“青海绿色有机产品体验馆”,与电商平台合作设立“青海标准产品专区”,通过流量倾斜、价格保护推动优质优价机制落地。
省政协委员徐银林:“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结合在制造领域的数字化实践和调研,徐银林为青海工业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在创新与协同层面,徐银林建议支持工业制造类企业融合设计仿真与实验验证数据,由政府牵头组建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搭建共享设计仿真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成本;同时从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入手,选取龙头企业作为链主,联合上下游企业制定数据标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细化标准内容。
在服务与资源配置上,他提出支持企业发展“制造+服务”模式,开发高海拔光伏组件智能运维系统等特色应用,对开展增值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还建议建立省级制造业数据流通平台,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海东工业园区的机械加工产能数据互联互通,高效利用闲置产能。
此外,徐银林建议聚焦企业需求,支持制造企业联合软件企业开发工业软件,对成功研发并推广应用的软件产品给予研发费用补贴;同时实施“数字工匠”培养计划,在本地职业院校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鼓励企业建立数字化实训基地。
省政协委员程光远:“培育发展盐湖产业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是青海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十四五”以来,青海盐湖产业钾肥、碳酸锂领域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速,但仍面临挑战。程光远就此提出三方面建议。
在技术创新层面,程光远强调要突出科技创新以争取技术革命性突破。他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盐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开展攻关,全面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加大“产学研用”融合力度,增加高端产品研发投入与供给,进一步提升产业效能。
在顶层设计与要素配置上,他提出出台盐湖产业新质生产力专项规划,着眼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要素市场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数据、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引导要素向盐湖产业汇集。
在产业协同转型方面,程光远建议深化协同合作。一方面加大盐湖资源延链补链强链力度,以数据驱动省内上下游企业信息互通、高效协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衔接效率,加快盐湖产业集群培育;另一方面推动盐湖产业与清洁能源、现代农牧、绿色算力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青海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发挥支柱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