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去年10月18日,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两项工具正式落地,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著。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共计有754家上市公司本身或其控股股东等通过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一工具进行了回购增持,披露的贷款金额上限累计达到了1524.84亿元。
此外,中国诚通控股集团和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此前也宣布拟分别使用1000亿元和8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在互换便利方面,开展了两次操作,累计金额1050亿元,参与机构从20家扩容至40家。
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稳市机制建设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中央金融办会同证监会和相关部门出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入市的痛点堵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至全国等重要举措相继落地,“引长钱、促长投”的改革效果加快显现。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
上市公司的回报水平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增强上市公司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上市公司主动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明显增强,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得到显著提升,也增强了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达到10.6万亿元,相比“十三五”增长80%以上,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指出,近年来,证监会协同各宏观管理、金融管理、国资部门和相关市场主体加强政策对冲、资金对冲、预期对冲,有效防范市场大幅波动和系统性风险。“十四五”期间,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当前稳市机制建设已经从“应急托底”跃升为“制度化内生稳定”。两项货币政策工具落地一年,推动市场形成“估值修复—资金流入”良性循环,监管“长牙带刺”更显威力,市场生态持续净化,投资者信心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