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媒体:四中全会体现中国的沉稳自信


来源:环球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10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  10月20日至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一会议将指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四中全会不仅是一场例行的政治会议,更是一次中国领导层进行战略性回顾与再校准的重要时刻。会议将总结“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实施成果,并为“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奠定基础。本次会议的首要意义不在于其可能带来的变化,而在于重申了一种稳健务实的发展愿景——正是这种愿景,使中国在全球不确定性中保持定力,以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劲发展势头。

本次全会可能涉及“新质生产力”“统一大市场”“高水平开放”等内容,体现出中国的发展信心和对未来的清晰思路。这些关键词展现了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增长与包容性现代化的双重承诺,也反映出对全球秩序变化的战略性理解。北京并非被动应对外部压力,而是积极主动塑造环境,并以稳定发展、长远规划和民族复兴等理念为指导。

“十四五”时期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尽管全球经济动荡,中国经济总量依然稳步增长,总体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与以往不同,政府不再设定具体的GDP目标,而是更强调增长的质量、可持续性与包容性。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标志着中国发展道路的关键转型。成果已然清晰可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显著增加,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强化。如今,中国在和风能装机容量、电动汽车与绿色金融等领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充分证明了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增长与可持续性可以并行不悖。

其中,“统一大市场”尤为重要。它凸显了北京方面认识到,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不仅是内部增长的,更是全球公共产品。在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世界,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各国提供了共享增长的机遇。进入新阶段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其重点正从基础设施拓展至数字互联互通、绿色科技与人文交流。“十五五”规划预计将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内改革更加紧密地结合,确保对外项目能够促进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将这一思路进一步延伸至对外投资与国际合作领域。

中国并未从全球化中退却,而是在重新定义全球化。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平台,北京持续邀请合作伙伴共享其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不再单纯追求数量,而是寻求促进共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从这一意义上看,四中全会将再次确认中国在日益分化的全球经济中“稳定器”和“改革者”的角色。

基础设施仍将是支撑中国韧性战略的核心,但其内涵将更加现代化。下一阶段规划可能会重点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涵盖数字网络、智能电网、清洁交通与先进制造枢纽等。这一转变不仅将增强中国的竞争力,也体现了其将基础设施视为实现包容性现代化的支柱。城市化、生态保护与社会保障仍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归根结底,四中全会体现了中国对自身治理模式的沉稳自信。它表明,改革、创新与开放可以在稳定与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框架下并行。国际社会或许充斥着制裁、贸易摩擦与政治猜疑,但中国的长期战略定力使其能够超越短期波动。“双循环”战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这种韧性的体现。中国并非自我封闭,而是在构建足以支撑其独立与开放并行发展的缓冲体系,从而以更加稳健与自信的姿态参与全球事务。(作者伊姆兰·哈立德,成仲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