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
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10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八项规定对非洲反腐败工作的启示 中国为其人民带来切实发展的能力表明,其治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例如,非洲国家能从中国的八项规定中学到什么呢?
2012年12月,八项规定出台时,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这600余字的文件只是中国现代治理进程中的一部分。然而,十多年后,八项规定早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那些正在努力解决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的非洲国家而言,中国的八项规定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信服力的典范,助力这些国家致力于加强问责制、改善公共服务,并重建对执政党的信任。
八项规定提出了清晰且可执行的要求,旨在解决“四风”问题,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其内容包括,国家官员必须开展真正的基层调研和咨询,摒弃走过场式的考察,切实了解普通民众的需求。精简会议活动,以确保其高效且具有明确目的,从而为有意义的治理和服务创造有利环境。官员的出访活动要规范,并受到严格的审查和监督。警卫工作要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有关官员的新闻报道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官员的文稿发表受到严格规范。最重要的是,官员必须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对于非洲国家而言,来自中国的成功经验既具有实用性,又意义深远。第一,八项规定的成功凸显了将道德标准编纂成可执行规则的重要性,反腐败工作要从言论转向清晰明确的准则。第二,问责必须形成体系,要建立一个将所有国家官员、纪律机构和监督机构联系起来的 “闭环责任体系”。第三,领导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当领导人明确拒绝特权和奢靡,秉持节俭作风时,他们能让改革更具可信度,并推动更广泛的变革。第四,非洲的反腐败工作必须涵盖从挪用公共资产的重大行为到日常的权力滥用,例如滥用公务车辆或虚报差旅费等,这些行为会逐渐侵蚀国家机构的公信力。第五,治理必须植根于真正的公众参与,官员必须倾听、回应并采取行动解决公民的关切。第六,改革不能是断断续续的,必须是持之以恒的,要融入政府的日常运作中,而非作为随着政治周期而消退的阶段性运动来开展。
总而言之,中国的八项规定已不仅仅是一项规章制度,它代表着一种坚定专注的人文精神、一种文化,以及一个植根于国家发展的承诺。对于那些寻求建立有能力、负责任且值得信赖公共机构的非洲国家而言,中国的经验不只是可供复制的蓝图,更是一个有力的范例,展示了纪律严明、以人为本的治理如何改变一个国家。(作者戴维·蒙亚埃是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肖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