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内,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团队研发的稻种装在柱状透明容器中,如同一座座粮食丰碑。更多、更新的稻种,已在田地里结出沉甸甸的黄金稻穗。
7月,“韶香100”稻米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5年,该品种已在湖南省推广约45万亩,在江西省推广约2.4万亩。
“韶香100”研发者赵炳然是袁隆平院士的亲传弟子,他带领团队培育出高产又好吃的稻米品种,是对袁隆平“既要产量,更要质量”育种理念的深切回应。
在湖南农业大学这所以农业为特色的高校里,“名誉校长”袁隆平留下的,不仅是励志的科研故事、坚实的学术根基,更是一粒永远在孕育下一个奇迹的“种子”。
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图文影像……在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里,其卓越贡献获得完整呈现。这个集“纪念场馆、道德丰碑、思政课堂、文化地标”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设有5个主题板块,开馆至今已接待6万多名湖南农业大学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
在2019年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袁隆平曾向新生提出“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
作为袁隆平的弟子,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吴俊至今记得,当年刚上大学时,他在长沙乘坐公交车,途经湖南省农科院附近,不知是谁激动地喊了一声:“快看,袁隆平!”
“我向窗外望去,田野里,袁老师正弯着腰观察稻穗,那么专注,那么忘我!从那个时候起,袁老师就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吴俊回忆,“当我幸运地成为他的学生、成为他团队的一名成员,我才知道,在田里忙碌,就是袁老师的工作常态。”
袁隆平曾为参加“新青年”演讲的吴俊题词:“忠于热爱,奋斗青春。”
“2009年,正值第三期超级稻攻关最关键的时期。有一次下田,袁老师看到有一块示范田水稻长得特别好,就问这是谁种的,身边的邓启云老师便将皮肤晒得黝黑、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李建武拉到了袁老师面前。”吴俊提到,袁隆平最重视的是实干能力,他多次破格提拔年轻人。那些受到重用的年轻人,如今都已成长为农业科研领域的骨干力量。
在赵炳然的科研团队中,年轻科研人员韶也的经历体现了创新精神的传承。2020年,经过对8万株样本的筛选却未获得低镉突变后,韶也利用国庆假期,重新对两万株样本进行了分析,终于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成功找到了低镉品种“臻两优8612”的父本“8612”。如今,韶也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不走前人路,不按常规出牌,失败了再来,终于创建了突变体靶向筛选技术。”赵炳然说,“这些年轻人节假日‘泡’实验室、烈日下‘沐浴阳光’、晚上分析数据到深夜,十年如一日地坚守、钻研。”在赵炳然看来,“这是从袁隆平老师到我们,再到年轻一代的传承!”
为了实现从“吃饱”到“吃好”这一目标,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正不断追求突破。
“杂交水稻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优良。”赵炳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团队发明的重离子诱变定向育种技术,可以将不香的米变成香米,同时保持原有的高产等优点。目前,团队已定向改良40多个品种品系,能够同时改良多个性状,如重金属低积累、浓郁香味、耐储藏等。“从袁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是要吃得优质、吃得放心。”
从高产到优质,从温饱到美味,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得以延续。这份精神遗产,如今也通过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体系传承发扬。
在赵炳然看来,正是袁隆平胸怀人民、扎根大地、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成就了杂交水稻的辉煌,也照亮了后来者的路。
“一个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科学家,就是伟大的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提到,艺术创作也成为传承精神的新载体,学校组织创作了《一粒种子,世界芬芳》《禾下乘凉梦》等十余首原创作品。此外,学校采用“思政+三农+艺术+文旅+AI”的融合理念,与全国26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推出5堂大型音乐思政课,听课人数超过30万人次。
“袁老师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赵炳然表示,自己将努力工作,传承杂交水稻事业、赓续袁老师的创新精神,“也希望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做扎根大地、勇于创新、造福人民的种子!”
责任编辑:张凌
流程编辑:董志成
原标题:传承袁隆平科学家精神 用青春续写“禾下乘凉梦”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