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
音乐剧《寻找李二狗》落幕后,台上台下齐唱《我的祖国》让观众眼泛泪光;音乐剧《青春之歌》首演谢幕时,大合唱《国际歌》令人心潮澎湃……国庆中秋假期,《青春之歌》《红高粱》《寻找李二狗》《直播开国大典》等涌动家国情怀的作品形成观演热潮;《永乐未央》《“谜”人的三星堆》等作品,也为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点染文化气息。
双节假期,北京用364台2102场营业性演出,为市民与游客奉上艺术盛宴,京城演出市场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艺术光芒。
剧场舞台
主旋律作品激发爱国热情
国庆中秋假期,歌剧、音乐剧、话剧、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主旋律作品在京城各大剧场上演,激荡起观众深沉的爱国情感。
10月1日、2日,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真实史实的音乐剧《寻找李二狗》在二七剧场上演。当观众以现代青年常卫国的视角穿越回抗美援朝的战场,跟随他历经枪林弹雨,与志愿军战士们建立深厚的情谊,也理解了信仰的意义。
“剧中有战争的残酷,也有伙伴的欢笑,看到年轻的小战士为和平而牺牲,我的眼泪根本停不下来。”观众李女士说,在国庆假期看这部戏非常有意义,一进剧场就领到了小国旗和纪念票根,返场时大家一起唱响“一条大河波浪宽”,从心底里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
国家大剧院舞台上,一片象征生命与抗争的“高粱”也在蓬勃生长。10月1日至3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唱出了炙热的民族旋律。相较于这部小说的其他改编版本,歌剧版增加了抗战剧情的篇幅容量,九儿、余占鳌、刘罗汉等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关头觉醒。在作曲家郭文景的音乐中,民众抗战的力量在高亢的板胡声中激荡心胸,中国风格的音乐洋溢着民族大义,挥洒着热血豪情。
除此之外,“祖国,我为你歌唱”国家大剧院国庆音乐会、“燃情岁月”乐团视听交响音乐会、“盛世华章”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等,纷纷登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北京艺术中心、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等地,用歌声和交响乐向祖国深情告白。
回望历史
青春视角重写成长史诗
这些饱含家国大爱的作品,以独特的当代艺术表达,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广泛喜爱。改编自杨沫同名经典文学作品的音乐剧《青春之歌》10月3日在京首演时,引发青年观众深度共鸣。
经过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等形式的演绎,《青春之歌》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音乐剧版则增添了几分不同。剧中不仅有年轻人喜欢的“重金属”碰撞“古典乐”,也有“平行蒙太奇”的多空间交错。更重要的是,音乐剧以“选择”为切入点,塑造了林道静的成长史诗——这位生活在几十年前的年轻女性,曾经面临着与当代青年相似的选择与迷茫。观众通过她在一次次历史事件中的成长轨迹,见证了她最终选择共产主义信仰的心路历程。
抗日救亡洪流中闪烁的青春之光,如今依旧震撼人心。“借用卢嘉川的一句歌词——我骄傲我是播火者。谢谢让我窥见上世纪30年代年轻人的青春模样。”一位观众看过演出后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青春之歌》中,“用傲骨为家国撑腰”“把自由的诗行书写在高天”等浪漫的歌词极具感染力。首演谢幕时,当剧场内齐唱《国际歌》时,观众感受到了精神的传承与情感的共鸣。该剧总导演、编剧甲丁表示,“在国庆假期把这部作品献给观众,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国家的变化,感受国家的今天是如何而来。”
花好月圆
传统文化题材吹响集结号
中秋将至,传统文化的芬芳在京城舞台弥漫开来。10月3日至5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剧《永乐未央》在保利剧院的首演,成为这一主题的亮眼注脚。
《永乐未央》以上世纪50年代永乐宫迁建工程为核心叙事线索,从永乐宫的斗拱飞檐到《朝元图》的绚丽色彩,从孔雀蓝釉的莹润光泽到搬迁工程的举世瞩目,《永乐未央》将文物、技艺与历史记忆,转化为富有情感的舞蹈语言,让当代建筑师与古代督建者心神交汇。
北京儿艺为亲子家庭准备的原创儿童剧《“谜”人的三星堆》,也迎来大批观众。该剧用投影技术让青铜面具纹路随剧情变化,用角色造型高度还原文物细节,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让青铜面具、青铜大立人等三星堆文物成为小朋友的伙伴,一同探寻文物的身世之谜。
“我们希望让文物‘开口说话’,把博物馆里抽象的文字说明,变成孩子能看懂、能共情的故事,让更多孩子感受中华文明的千年温度。”北京儿艺董事长、院长王东说。
中秋佳节在望,多场唯美的主题音乐会也将拉开帷幕,“国韵中秋 图颂欢歌——中秋歌会”“中央民族乐团中秋节音乐会”“月光——中秋节亲子音乐会”,以及“秋江花月夜”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秋专场音乐会,都将为市民送上花好月圆的文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