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撬动“大民生”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陈海霞 通讯员 徐素素 闵敏 朱小磊

“今年夏种期间,面对严峻旱情,九里村原丁塘片6000余亩水稻田无一受旱,为稳产保收奠定基础。”9月28日,盱眙县马坝镇九里村党总支书记、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周建云告诉记者。她身后,是一片金黄垂穗的稻田。

过去,原丁塘片耕地地处灌区末梢。“从10公里外调水,渠道跑冒滴漏,到位水量只剩不到一半,真是‘水贵如油’。”一位村民道出这片耕地多年面临的困境。转机源于一场精准的人大代表履职行动。淮安市人大代表孟祥虎在结对帮促中,了解到灌溉难这一发展痛点,他积极奔走协调,成功推动总投资1060万元的胡庄电灌站落地。去年建成后即在今年的抗旱保收中“大显神威”,预计下一轮土地流转单价每亩可上调150元,户均年增收约2500元。

这一成功案例,正是盱眙县创新打造“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机制的生动缩影。“既有代表联系群众时‘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问题倒逼’,也有人大常委会创新探索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层面的‘统筹引导’。”盱眙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波说,盱眙通过“代表领衔、常委会指导、部门共建、专家支撑”的模式,推动有专长的代表“组团”服务,精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目前全县有600余名具有专业特长的五级人大代表,活跃在38个各具特色的代表专业工作室中,覆盖特色产业发展、困难群体援助、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

这些工作室搭建起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专业平台。

在淮河镇,人大代表虾稻共生专业工作室成为产业兴旺的“助推器”。为破解“卖虾难、卖价低”问题,代表们既当“红娘”又当“主播”,一方面对接县龙虾集团、大型市场建立合作联盟,推广订单农业;另一方面搭建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累计销售额超160万元。发起人人大代表王先伟说:“每月15日我们轮流坐班,养殖户有难题,随来随解。”目前,工作室已带动近300户村民投身龙虾产业,实现年均增收2万余元。

在黄花塘镇的千亩雨山茶场,人大代表茶旅融合专业工作室关注非遗传承,镇人大主席陈蓬与市级非遗“雨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史家健联手打造“非遗传承人研修班”,让“老手艺”变成“新课堂”。此外,由人大代表张怀云牵头的茶旅文化节,成为茶农增收的好渠道。更令人称道的是“茶香调解室”,人大代表叶红兵总结出“四杯茶调解法”:“消气茶”平复情绪、“说事茶”陈述诉求、“谈心茶”换位思考、“握手茶”达成共识,已成功化解纠纷40余起,成功率达96%。“没想到喝几杯茶的工夫,纠纷就解决了!”茶农李大妈捧着调解协议书连连道谢。

从引水抗旱、产业振兴,到矛盾调解、非遗传承,代表工作室实现代表与群众的“双向奔赴”。盱眙县还逐步提高具有法律、财经、科技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比例,发挥工作室人大代表“带头、带领、带动”作用;紧扣“选好人、选好题、选好址”三大关键,打造特色矩阵;通过“坐班与走访、线下与线上、共性与个性”三结合,推动代表从等待群众上门的“接待员”转变为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的“服务员”。

自2022年以来,全县38个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已解决问题600余个,现场解答选民群众咨询、给予技术指导等3200余次。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