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无中生有” 的文旅智慧


转自:贵州日报

张叶叶

备受关注的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天堑从此变通途。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不仅让两岸及相关区域的通行更加便捷,还撑起了贵州旅游新西线的骨架。更令人惊艳的是,它跳出了“交通设施只谈通行”的思维定式,通过创造性融合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数字技术等,把“过桥”延伸到“游桥”,为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注入了鲜活而强劲的动能。

在云中挑战长1411米的极限竞速跑道、在离江面近800米高的桥塔上品“冠军咖啡”、在观光廊道俯瞰峡谷壮丽景色……这些新场景、新体验,让花江峡谷大桥生长出“可玩、可赏、可忆”的文旅生命力。气候凉爽宜人、交通区位便利、客群流量集中的“爽爽贵阳”,正需要更多这种“无中生有”的文旅智慧。我们应跳出传统思维,用创意赋能山水,用规划激活城市空间,让每处风光、每座建筑、每条街道都蕴含成为下一个文旅IP的潜力。

“无中生有”的文旅智慧在于跨界融合。花江峡谷大桥的文旅吸引力不仅源于大桥本身的视觉震撼,更在于其融入高空运动设施、空中咖啡厅、观光廊道等休闲设施,并配套建设云渡服务区,破解了传统文旅项目“景观孤立、体验单薄、留客困难”的痛点。放眼全域旅游发展,撕掉资源的固化标签,通过整合资源、升级配套、优化服务等,推动资源从单一功能载体向多元文旅场景转化,有利于塑造出更具辨识度的文旅IP。

“无中生有”的文旅智慧在于前瞻布局。花江峡谷大桥从设计之初就将旅游体验与安全防护融入其中,为桥旅融合发展预留了充分条件,既能避免后期改造的资源损耗,也使得设施自带文旅基因。这启示我们:在规划初期不仅要思考“建成什么”,更要充分考量其未来可承载的业态功能、可拉动的产业链条、可激活的区域价值。唯有如此,文旅IP才能自然“长”于山水、“融”于文化,成为连接资源、赋能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有机纽带。

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立足资源禀赋,敢于“无中生有”、善于“有中生新”,打造更多“有内容、有特色、有流量”的文旅IP,定能让城市在文旅“出圈”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

(《“桥”见“无中生有” 的文旅智慧》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