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以产业友好筑梦幸福童年


(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周佩佳

  每到周末,嘉善云堡二十四节气馆、海宁盐官桃园村“自然亲子乐园”、平湖伊佳林开心梦工场等地,各年龄段的孩子就会蜂拥而来,欢声笑语不时传出。

  近年来,嘉兴不断完善儿童用品制造业发展规划,强化区域儿童用品产业培育和品牌提升,初步形成特色儿童产业集群,彰显了“产业友好”的嘉兴特色,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增色添彩。

  挖掘儿童用品制造业优势

  走进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童车企业,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智能电动童车能模拟引擎轰鸣,学步车活灵活现还生动融入国学元素……这些热火朝天的场景都是平湖童车产业欣欣向荣的注脚。

  为摸清产业发展底数,市经信局牵头成立产业友好组,专题调研我市多个儿童友好产业,形成综合性的《嘉兴市儿童用品制造业调研报告》。

  以童车产业为例,目前平湖拥有童车生产企业312家,其中童车整车生产企业71家、配套生产企业241家,产业涵盖五金、注塑、电子、喷塑、包装印刷等各个行业,已经形成一条成熟而完整的产业链。行业年产童车上千万辆,整车及配件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

  基于良好的童车制造业基础,以及儿童友好产业发展需求,平湖市童车行业协会牵头成立平湖市儿童友好电动童车行业联盟,共有15家企业加盟。

  平湖市双喜童车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仅是联盟成员企业,还成功创建了嘉兴市儿童友好企业,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该企业负责人姚维杰表示,童车的用户就是儿童,儿童的体验和感受十分重要,今后企业会定期接待各个年龄段的儿童观察团,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真正让童车与儿童双向奔赴。

  打造“产业友好”生态体系

  为了让广大儿童享有安全、高质、多样、智能的儿童用品,2024年6月,《嘉兴市儿童用品制造业发展规划(2024—2027年)》正式出台,将儿童友好纳入专项产业规划,实施“儿童用品制造业助企强链”等五大工程,提出到2027年儿童用品制造业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

  从推动儿童用品制造业行业发展的角度,嘉兴组织实施儿童用品制造业创新提质工程,提升研发设计创新,加快产品功能创新,推进行业标准创新,同时加快儿童用品制造业两化改造,以“智能化技改+轻量级改造”有机协同,项目化、系统性、节点化地推进儿童用品制造业数字化全覆盖工作,显著提升儿童用品智造水平。

  在细分领域的“话语权”方面,我市积极引导儿童用品制造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牵头或参与编制《电动童车通用技术条件》《游戏服装》等国家标准,主导制定《电动童车》《学生书包》《婴儿腰凳》等团体标准。

  纵观全市,累计有32家企业入选儿童友好企业,并初步形成以平湖新仓镇的童车产业、嘉兴经开区的食品产业、桐乡濮院和秀洲的童装产业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部分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拥有一定影响力。

  做好融合创新的文章

  产业培育和发展是多元的,“跨界”的融合创新为儿童产业友好打开全新篇章。

  走进嘉善大云,“儿童友好小镇”的建设定位呼之欲出。“我们打造友好环境,以5A、4A、3A级景区标准分别对度假区、小城镇、工业园三大功能区进行公共配套和环境提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大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特色云宝IP牵手传统文化,面向孩子重磅打造的集娱乐与教育于一体的自然科普馆——云堡二十四节气馆,在这个秋假吸引着孩子们的到来。整个场馆面积2000多平方米,一共有3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相关体感技术寓教于乐,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协作。

  “产业+文旅”“产业+研学”的创新融合,在嘉兴这片儿童友好的土地上俯拾皆是。

  比如海宁小云龙蚕桑乐园,设计“小云龙”IP,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孩子探寻生命意义,填补蚕桑亲子教育、乡村旅游、中小学研学的稀缺性;平湖的浙江依爱夫游戏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不仅创立“伊佳林”生活游戏装品牌,还打造了全球首家以情景变装为主题的儿童室内游乐品牌——伊佳林开心梦工场,精心开展儿童友好系列研学活动,将生产销售、文化创意有机融合。

  在嘉兴这片儿童友好的土地上,从企业个体到社会各界和职能部门,通过对传统产业加以培育和引导,形成了儿童用品产业的协同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儿童用品产业发展环境,为儿童群体带来满满的关怀和爱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