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本报评论记者 张 萌
在美丽乡村感受水乡风情、在健身步道上跑步锻炼、在直播间里进行特产推介……这些藏在秀洲乡村里的日常,正是秀洲二十余年深耕“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作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实践的缩影,秀洲区以“强城、兴村、融合”三维联动为路径,聚焦缩小“三大差距”,让城乡发展从“二元分割”走向“美美与共”,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县域统筹城乡,中心镇是关键支点。秀洲区王店镇跻身省级中心镇,以“3+1”功能板块建设为抓手,勾勒“公铁水空”联运蓝图,用170亿元临空产业投资筑牢发展根基。前三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领跑全区,这些亮眼成绩印证了中心镇“金扁担”的承重能力,既挑起县城优质资源,又承接农村发展需求。
产业强镇更要民生优镇。王店镇在推进工业升级的同时,持续提升社保参保水平、完善文教配套,规划建设商业中心与生活设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市级便利。从“儿子回镇上开水果店”的民生细节中可以看到,强城建设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回流、民生改善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单打独斗”,片区组团是破解发展不均的有效路径。秀洲区打造五大乡村片区,“荷美闻川”以“规划联绘、发展联结、功能联抓、组织联建”模式,实现从荒塘到“亿元产业集群”的蜕变。8000亩莲藕基地的“藕渔套养”模式让50多户社员增收,运河陶仓理想村的VR文旅项目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科技与农业、文旅的深度融合,让乡村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片区组团的核心是“各美其美”。秀洲区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青年入乡实践站引才回流,长虹实验室注入科技动能,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曾经的“空心村”如今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村”,彰显了“千万工程”从环境整治到产业振兴的内涵升级。
打破城乡壁垒,关键在要素双向流动。秀洲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让火炬村村民告别桑蚕田,住进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小区,70岁的张阿凤得以像城里人一样跳广场舞。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农转非”,而是通过“小田”变“大田”释放发展空间,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居住城镇化的同步推进。
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洪合镇的智慧书房实现城乡图书资源共享,王江泾镇的村级卫生室迎来三甲医院专家坐诊,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的创建让农村孩子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从医疗、教育到文化、休闲,秀洲让城市优质资源下沉乡村,乡村特色资源对接城市,构建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共生新格局。
二十余年深耕不辍,秀洲区用实践证明,“千万工程”不仅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城乡共富的发展工程。从中心镇引领到片区组团发力,从产业升级到服务均等,秀洲的探索始终围绕“富民”核心,让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城乡角落。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既彰显了“千万工程”的实践伟力,更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宝贵启示——唯有坚持城乡统筹、产业赋能、民生为本,才能让“诗与远方”成为更多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