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震动全省的新闻


  作者(右)和邹本业(中)、戴步青(左)在松花江边。

  退休后,作者依然笔耕不辍。

□ 宋承彦      

  1982年5月16日的《哈尔滨日报》一版头题发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他们为什么到四川订货?》,并配发了评论《从根本上找原因》。至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心中,仍难以忘怀。

  从一次偶然谈话开始

  当年的5月8日,我刚进办公室,冯林江就对我说:“你来得正好,我正要找你呢!”他说,龙江仪表厂生产的罗茨流量计,其产品有个部件叫石墨轴承,多年都是哈尔滨电碳厂供货。可是,近两年用户对罗茨流量计上的石墨轴承反映质量差、不耐磨,严重影响计量的准确性。也因此,罗茨流量计的订货逐年下降。他们虽然找哈尔滨电碳厂谈了几次,可产品却没有什么改进。龙江仪表厂无奈,只好按用户要求,到遥遥数千里之外的自贡电碳厂订购石墨轴承。

  这件事很是耐人寻味,也令我心灵震撼。因为我知道,哈尔滨电碳厂原是亚洲最大的电碳厂,多年来驰名中外,而自贡电碳厂是几年前国家搞三线建设才建起来的新厂,其规模、技术力量、设备条件等,都远不如哈尔滨电碳厂。而自贡厂的一些技术、管理骨干都是从哈尔滨电碳厂抽调的。人们曾开玩笑说:“自贡电碳厂是哈尔滨电碳厂下的蛋!”

  我认识到,这是个有重大意义的报道,立即决定让冯林江马上到工厂及有关方面深入采访。

  一个问题牵出一串问题

  冯林江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当即骑着自行车出发,马不停蹄地跑了三四个工厂,又获得许多新的新闻素材。

  回来后他详细汇报了采访的情况:影响龙江仪表厂罗茨流量计质量的外购件,不仅有哈尔滨电碳厂生产的石墨轴承,还有松江拖拉机厂、哈尔滨第一机器厂、重型机器厂和汽轮机厂为他们提供的铸钢件——壳体。这些工厂提供的壳体不仅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产品有沙眼不能用,而且价格也高。龙江仪表厂决定购买四川自贡铸钢厂生产的壳体,其产品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每吨铸钢壳体加上运费,还比在本市购买少花200元钱,一次就订了自贡铸钢厂170吨铸钢壳体。

  会上,部内的同志对这一报道进行了深入讨论。戴步青同志是从哈尔滨电碳厂调到报社来的,对母厂既熟悉情况,又有浓厚感情,对哈尔滨电碳厂出现的这种事情痛心疾首,他说:“我们报道这件事,不是单纯的批评电碳厂,而是帮助他们,让工厂认清形势,奋起直追。”庄进修、李一征二人都是跑国营大厂的记者,他们的认识就更有深度,他们说:“我们哈尔滨的一些国营大厂,原来有的是国家的独生子,有的是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可是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厂的地位每况愈下。龙江仪表厂舍去近在咫尺的产品,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订货,暴露了我市国营大厂存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市工业最为迫切的任务。”

  随后,我们一起商定了报道方案:用记者访问记的形式,客观地摆出问题,拟个提问式的标题以引起人们三思,并配发评论,鲜明的表达本报对此事的态度。

  一篇报道惊动两级党委

  5月16日,《他们为什么到四川订货?》发在了哈报一版头题位置,配发评论的标题为《从根本上找原因》。

  恰巧,当天上午市委开常委会,时任哈尔滨日报社总编辑邹本业同志一进会议室门,就被主管经济工作的时任市委副书记尉健行拉到跟前,指着他拿着的报纸夸奖道:“老邹,这个问题报社抓得好!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了根本上。”他还说:“我正在考虑,要运用这个报道作篇大文章。”

  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我们在1982年5月26日出版的第170期《社会动态》上,又披露了两个典型材料:

  一、引题是眼睛盯着产值、心里忘了用户,主题是电子仪表厂示波器订货量下降。文中道:这个厂当年鼎鼎有名,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用的测试仪器中,就有他们生产的示波器,曾受到国务院的表扬,工厂信誉很高,示波器一直供不应求。后来由于上边压产值,企业追求产值,忽视了产品质量,伤害了上百个用户,产品销量逐年下降,原来示波器年销量近500台。1982年初到当年6月份,示波器的五个品种一共订货只有10部,使企业陷入困境。作者是记者冯林江。

  二、主题是一墙之隔用不上,千里之外去求援,副题是绝缘材料厂B级粉云母带质量太差,电机厂无奈到上海、嘉兴订货。文中说,哈尔滨绝缘材料厂是国内同行中最大的一家骨干企业,用于大型发电设备主绝缘的B级粉云母带,是这个厂的主要产品之一。然而,作为这种产品的主要客户,与这个厂一墙之隔的哈尔滨电机厂,却因该厂产品质次价高,订货逐年下降。据说,电机厂已召开四师一长会议,决定下半年将不再从哈尔滨绝缘材料厂进货,要到上海、嘉兴等地求援。作者是哈尔滨电机厂的通讯员丛者征和本报记者李一征。

  刊登上述两个典型的同时,还刊登了编者按。文中说:目前,本报发表了《他们为什么到四川订货?》的报道,引起了有关领导和读者的重视。为了促进我市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这里我们再提供两个材料。文中说,这两个厂都是我市的老厂、大厂,在全国都是很有声誉的。为什么现在闹到如此被动的境地?都是一个原因:在全国同行业的竞争中,由于产品质量低劣而败北。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市有这种遭遇的工厂并非只有这两家,落得如此境地产品,也绝非就两种产品,实在令人痛心,实在令人担忧。文中最后指出,出路只有一条,痛下决心,汲取教训,扎扎实实抓产品质量,方是我们唯一正确的出路。

  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没想到,刊载这两个典型材料的《社会动态》引起的关注:首先是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重视,时任省委代秘书长的程晓候在这期《社会动态》上批示:“看来产品质量问题,这是我省工业能否上得去的生命悠关的问题,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最现实普遍性的问题,的确是企业党的工作、企业管理、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看来,企业点上与面上的全面整顿综合治理工作,无论大、中、小型企业的整顿和整党工作,均可抓住这个环子。”他还写道:“杨书记最近强调目前正处在转轨期,各级领导如何领会此点,是个重要问题。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可能是个最实际的自力更生的教育。”

  他又把写下自己感触的《社会动态》,送给了时任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参阅。杨易辰同志作了批示:“这个材料我已看过一次,而且批上希望报社能经常出这类的报道,以推进我们的质量提高,并向报社的同志们表示谢意。现在看了晓候同志写的这一些话,感触更深。建议将这个材料再加上对汽轮机厂关于叶片问题的事故也搞一篇调查,一并将晓候这些意见写成批语,在《情况通报》上刊登。”批示的时间为5月27日。这就是说,5月有26日刚刚发出的《社会动态》,省委主要领导在两天内,就一个材料作了两次批示。这是很少见的,也足以说明省委领导对此事十分重视。

  与此同时,市委领导更重视这期《社会动态》反映的问题,他们当即指示,责成市委研究室在他们的《工作研究》上,将哈尔滨日报《社会动态》刊载的两篇文章及编者按全文转发。市委5月31日发出正式文件,要求从6月开始,在全市广泛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大讨论。通知明确要求“对照《哈尔滨日报》5月16日发表的《他们为什么到四川订货?》和一些单位的质量事故,检查本企业是否也有此类问题,要举一反三,充分揭露矛盾,总结经验教训,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

  省、市委领导的重视,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但也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工业部的同志连续开会,就如何根据省市领导的指示,特别是市委在全市开展大讨论的决定,继续搞好这一战役性的报道进行讨论研究,总编辑邹本业也亲自参加我们的部务会。最后,形成了一个报道计划安排,报道思想定为以市委开展全市大讨论的决定为指针,报道路数定为以全市开展大讨论的活动进展情况为脉络,报道方式定为以典型报道为主,用事实说话,以言论引路。为此,工业部的全体同志一齐上阵,展开了全方位、有计划的报道工作。

  持续两个半月的深度报道

  当时,全部的同志工作热情极高,白天下去跑情况,下午4点回来碰头,共同综合情况、分析形势、筛选典型、研究写作,特别是大家能畅所欲言,热烈开展争论,有几次都弄到晚上七八点钟,还没吃上晚饭。报社有的同志说:“看工业部同志的这个劲头,他们比一些工厂的书记、厂长还着急呢!”这话真不为过。每当我想起那些紧张而愉快的日子,那种对事业的责任感,对工作的紧迫感,同志间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奋战,都在我心中激起波澜。

  这一重要战役性报道从5月中旬起,持续到7月末,不仅发了大量典型报道,还针对当时大讨论形势需要,连续发表4篇社论,题目是:《一定要组织好这场大讨论》《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要敢于揭露矛盾》《要狠抓落实》。这些报道,对落实省、市委的指示,对推进当时的经济转轨,对振奋人们的精神面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参与这项报道的工业部的同志,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回顾那些风风火火的日子,希望在他们的夕阳生活中,再燃起一点激情岁月的火花。

  作者 | 高级编辑。1953年进入哈尔滨日报社工作。1991年任报社党组成员,《城乡时报》总编辑,哈尔滨市记者协会副主席。1996年退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