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外卖平台在部分城市试点取消骑手配送“超时扣款”机制,以“服务分”“安准卡”等积分体系作为替代。新机制将配送表现、服务质量、培训情况等纳入综合考量,积分高低与订单量、奖励机制挂钩,使管理方式更具弹性。这一举措保障了骑手权益,反映了行业治理理念的变化,也对未来的落地执行提出新的要求。
外卖配送服务涉及交通、商家、使用环境等多重变量。然而,骑手面临的超时风险,往往非个人可控,路况拥堵、商家出餐慢、小区出入限制、电梯等候时长等因素对配送时长影响显著。原有“超时即罚”的单一机制难以精准归责,容易引发骑手在配送过程中的焦虑与不安全行为。近年来骑手交通事故频发,与高压时限下“抢时间”的心态关系很大。
今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在《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平台、用工合作企业不应将扣款作为配送超时的主要处罚方式,涉及扣款的规则和扣款情况应充分征求工会和配送员代表的意见并进行公示,这体现了从效率优先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此次平台集中调整规则,表明行业对规范治理的回应正加速落实,这也是对劳动权益与交通安全责任的正面回应。
有消费者担心,取消超时扣款后配送时效会下降。但实际上,骑手的总体收入仍取决于订单数量,多劳多得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新的积分体系将订单优先级、奖励强度与服务表现绑定,准时送达仍是获得更多订单的重要依据。取消超时扣款并不等于降低效率,而是通过更加合理的激励方式保证服务质量。
取消超时扣款只是治理升级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算法是否足够智能,划清“不可控延迟”与“主观懈怠”的边界。平台算法若继续以“理想状态”设定配送时长,忽略出餐波动、交通状况、楼宇结构、天气变化等细节,即便取消罚款,仍可能让骑手陷入“被动超时”的困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算法治理,将更多现实影响因素纳入模型,通过动态调整机制,使配送时长设置更加贴近实际场景,才能真正为骑手“松绑”。
此外,积分制度能否成功,还取决于配套规则的完善程度:积分如何恢复、申诉渠道是否畅通、责任边界是否清晰、跨平台标准能否统一等,这些细节都需要持续完善。只有规则清晰、执行稳定,积分制度才能在维护服务质量和保障骑手权益之间形成稳定平衡。
外卖行业已成为城市日常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骑手数量庞大,其权益保障需要制度化、长期性的安排。以取消超时扣款为起点,我们看到的是行业正在从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治理发展。期待外卖行业的竞争回到服务质量上,以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支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