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静悄悄。然而,快递业反“内卷”逐渐升级、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等新变化正在酝酿中,不仅带来新机遇,也将带来新问题。本报今起推出“‘双11’之后”系列报道,关注这些新变化新问题将如何演进,会给行业和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双11”大促落幕,快递业“涨价潮”却仍在持续。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快递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轮涨价只针对特价电商轻件及大客户低价件,1公斤价格上浮约0.2元,个人散户寄件价格不变。
从浙江义乌率先设定1.2元单票底价到广东跟进1.4元成本线要求,再到京津冀、华中地区集体跟涨……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2个省份陆续上调快递价格,范围覆盖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及西南多个地区……这轮快递涨价潮是行业打破“低价依赖”、重构价值逻辑的关键尝试。然而,低价红利一旦消退,新的考题又摆在面前:行业盈利模式该如何重塑?快递企业、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微妙的成本天平又将倾向何方?
走出“以价换量”
本轮快递涨价始于快递重镇浙江省义乌市。今年7月,义乌邮政管理局明确要求将快递单票价格下限上调至1.2元。随后,广东将快递底价整体上调至1.4元以上。9月,上海5家加盟制快递企业同步宣布收件价格上调,涨幅在每单0.2元至0.4元。
截至目前,“三通一达”、极兔等加盟制快递企业已在核心区域完成调价,电商客户1公斤内单票价格普遍上涨0.3元至0.5元。
“此次调价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导向推动。”贯铄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CEO赵小敏指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快递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监管部门多次召开反“内卷”会议,推动行业回归理性竞争,终结无底线价格战。
涨价背后,是快递行业长达数年陷于“以价换量”的困局。一位华东地区快递加盟网点负责人坦言:“这几年快递越做越难,单票利润被压得太低,扣除人工、运输和场地租金等成本后几乎无利可图。部分网点因亏损关停,快递员流失率也在上升。”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快递单票平均价格降至7.52元,同比下降7.7%,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极兔等头部企业票均收入降幅更是达到双位数。在义乌等电商重镇,甚至一度还出现过“0.8元发全国”的极端低价。这一价格不仅覆盖不了面单、运输、人工成本,更遑论设备折旧与风险准备金。
价格战的持续,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更拖累了服务质量。近年来,快递行业已成为消费者投诉 的“重灾区”,暴力分拣、投递延误、快件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监管层面对“行业生态底线”的守护态度愈加坚定。7月,国家邮政局党组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邮政快递领域市场制度规则,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竞争,依法依规整治末端服务质量问题,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行业力量。
由此可见,本轮调价并非简单的“涨价联盟”,而是以政策为锚,确立成本底线,让企业有底气拒绝“赔本赚吆喝”,推动行业走出价格战。
成本由谁承担
快递涨价也引发了产业链的利益重构。如何在电商平台、商家、快递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实现成本合理分摊,成为本轮反“内卷”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
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杨磊指出,长期依赖低价快递的电商需要时间调整运营逻辑。而在加盟制快递企业中,总部与末端网点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面对大客户,一些加盟网点为保住业务量,可能会在执行涨价政策时打折扣。
对依赖“9.9元包邮”的线上中小商家而言,压力尤为突出。然而,为维持销量,商品提价较难,多数商家只能选择与网点博弈或内部消化成本。一位网店店主告诉记者:“本来利润就薄,快递费一涨,利润可能就没了。现在我们只能提高包邮门槛、减少满减活动,并转向利润更高的产品。”
“目前来看,消费者感受不明显,但随着快递价格调整持续推进,影响会逐步传导显现。”赵小敏说。
面对快递涨价,为确保网店利润,电商平台正逐步承担起“平衡成本”、维护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角色。5月,抖音电商学习中心发布运费险优惠措施,对商家运费险推出系列降本措施,符合条件的商家或达人运费险成本将在日常价的基础上降低5%至30%不等。
在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看来,这种“平台补一点、商家担一点、消费者付一点”的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链成本传导压力。要想实现快递行业的长期反“内卷”,电商平台、商家、快递企业与消费者仍需多方协同,推动全链条健康发展。
构建盈利模式
快递行业的价格体系正从无序竞争走向理性修复。当下,智能化、无人化技术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抓手,资本投入也随之转向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取代以往的价格补贴模式。
京东物流日前宣布,未来5年,将采购300万台、100万辆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全面投入物流供应链场景。自主研发的“智能路由”在刚过去的“双11”期间迎来首次大规模应用,该项目负责人马颖巍介绍,以“上海—合肥”线路为例,系统计算后每月可节省数十万元成本。
在技术创新的持续赋能下,快递企业的经营模式正被重塑,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9月,圆通速递单票收入达2.21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同比涨幅达4.95%,领跑“通达系”。
“真正的反‘内卷’,需要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分层与生态协同,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赵小敏预测,随着快递涨价在全国落地,2026年快递行业或将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在政府引导下,企业主动转型,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解决方案能力,并重构末端利益分配机制。
目前,已有头部企业将服务质量、客户体验确立为竞争关键。顺丰同城通过探索多元化业务,将“高质量履约”打造成可溢价、可复制的盈利模型。顺丰同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依托AI调度、数据智能和全场景履约体系,在提升配送效率与服务稳定性的同时,持续深耕非餐、商超、美妆等高潜力场景,并与抖音、阿里、小米等生态伙伴协同,助力商家降本增效、拓展增量。
此外,快递企业也在生鲜冷链、跨境小包等细分领域发力,寻求专业溢价。同时,依托既有网络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以分散单一快递业务的盈利波动风险。
赵小敏提醒,快递业在“拼服务”的新战场上,应建立清晰的服务标准与价格对应机制,避免“涨价不提质”引发的客户流失与投诉成本上升。
专家表示,展望未来,随着物流设施升级、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完善,以及低空物流、跨境物流等新机遇加速落地,快递业的价值战将进一步向细分领域深化。对整个快递行业而言,这场博弈的最终目标,不是“涨多少价”,而是能否彻底摆脱“低价依赖”,真正构建起“商家成本可控、消费者体验升级、企业盈利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