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给小朋友示范如何切菜。
小朋友化身小厨师体验做饭。海北州刚察县小花蕊幼儿园供图本报记者 王 晶
“老师,长多大可以吃草啊?”“它会不会跟我们一样要喝牛奶呀?”11月5日,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小花蕊幼儿园活动室内,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围着刚出生不久的两只小兔子叽叽喳喳提问。
老师蹲下身耐心解答:“兔宝宝出生后前两周喝兔妈妈的奶,20多天以后就能试着吃小草啦,就像你们长大要吃蔬菜米饭一样。”孩子听得格外认真,有的伸出小手拿着大白菜给兔妈妈喂食,有的轻轻抚摸兔妈妈。
从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规律,到动手照料植物的生根发芽,从好奇追问“为什么”,到认真记录“怎么样”,一场以“生活”为课本、以“体验”为钥匙的成长之旅,正在孩子的提问与实践中生动上演。
“快乐小厨房”内,小朋友穿上小围裙、戴上厨师帽,摇身一变成为“小小美食家”。“切菜的时候要小心,手指要往后收……”大四班教师陈辅美老师一边示范动作要领,一边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孩子们认真模仿,有的踮着脚尖冲洗蔬菜,有的拿着安全刀具慢慢切配,虽然动作略显稚嫩,但每个人都专注又投入。
在楼道尽头,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植映入眼帘,这里是孩子们的“自然实验室”。他们在专属的种植区域,亲手栽种甜荞麦、松柳、芦荟等植物。“从播种、浇水、施肥到除草,都是小朋友们轮流负责的。”中二班教师旦正措说,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观察植物生长,幼儿园还为每个班级配备生长记录本。每天早上,都会有孩子主动来这里,观察叶片是否长出新的嫩芽,测量植物长高了多少,遇到病虫害时,大家会一起查阅绘本、请教老师,寻找解决办法。“我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和土壤,就像我们需要吃饭、睡觉一样。”5岁的安一邦指着开着粉色花儿的秋海棠认真说。
“幼儿园的课程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和游戏,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载体。”小花蕊幼儿园园长拉钦卓玛介绍:“幼儿园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本土文化开展五色教育,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感恩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健康教育意识。从单一的特色研究转向幼儿园整体质量的提升,让幼儿通过实践来认知、体验周围事物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提升经验,最终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快乐。”
“羊妈妈要去森林里找青草,临走前反复叮嘱七只小羊:‘宝贝们,一定要关好门,千万别给大灰狼开门呀!’”小小故事会上,大四班小朋友候福宁正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生动演绎《狼和七只小羊》的精彩情节。她字正腔圆地压低声音模仿羊妈妈的温柔叮嘱,接着又猛地拔高语调,惟妙惟肖地学起大灰狼粗哑的嗓音:“没过多久,大灰狼就来敲门啦,它装着羊妈妈的声音喊‘宝贝们,妈妈回来啦,快开门!’”讲到这里,小宁皱起鼻子龇牙咧嘴,台下小朋友听得入了迷,有的托着下巴瞪大眼睛,有的小声附和:“不能开!是大灰狼!”
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师幼语言能力,小花蕊幼儿园紧紧围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开展童谣手指谣、“故事大王”争霸赛、民族服饰猜猜乐等活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勇敢大胆地向同伴分享故事,尽情绽放自我。
铺设2000平方米悬浮地垫、每个班级配备教学一体机、购置钻爬跑跳等儿童感统训练器材……小花蕊幼儿园始终聚焦幼儿成长需求,持续升级硬件设施。不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从如何用一体机设计趣味课件,到怎样依托感统器材开展针对性训练,再到如何结合种植养殖区设计劳动体验课程,大家深入讨论、分享经验、碰撞思路,在交流中破解教学困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幼儿在优质环境与科学教学中全面成长。
“十四五”以来,刚察县全额免除学前教育保育保教费,在生均1200元公用经费标准的基础上,每年给予每生900元生活费补助。同时,每年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更新幼儿园玩教具。立足实际,按照“覆盖城乡、布局合理、适应需求、就近方便”的原则,自2020年来先后投资8189万元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各类项目,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所,合理布局县乡村三级幼儿园,建立以“县城幼儿园为示范,乡镇幼儿园为骨干,村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满足了广大群众子女入园需求,全县幼儿园呈现共同繁荣的景象。
“我们成立教研联合体,构建‘一体化、全覆盖’的区域教研网络,通过‘名园领航’联片教研、城乡帮带等措施,以点带面提升办园品质。今年,我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刚察县教育局副局长东生说。
环境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这里,课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体验;成长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与收获。正如拉钦卓玛所说:“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爱,带着这份独特的成长体验,自信地走向未来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