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24岁的佳佳(化名)是刚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46岁的陈明(化名)是在上海工作的资深经理人。这两人原本不可能有任何的交集,但糖尿病却让他们有了共同境遇。当“糖人”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头”,当用药成为每天第一件事,当他们面临着同样的职场窘境,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开始了共同的生存与健康的博弈。
从“997”到糖尿病足
2017年,陈明从沈阳公司辞职后到上海工作,“我一年365天能有200来天出差在外,没想到,高强度工作会让我突然得上糖尿病。”
2020年春节刚过,一天早会,正在主持的陈明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他扶着会议桌边缘,指尖突突冒着冷汗,之后,身体一软就顺着桌子倒在了地上。同事连忙将他扶起,送到医院。经检查,陈明确诊糖尿病。
陈明的糖尿病确诊并非偶然。2018年体检报告中,空腹血糖6.8mmol/L的“异常”被他随手丢进抽屉。彼时正值他到新公司的业绩冲刺期,连续三个月的“997”(编者注:指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7天)让他坚信,“不过是累出来的血糖波动”。确诊初期,陈明有些“狼狈”,他不愿意在事业向好的时候被同事和老板认为身体不行。甚至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对远在沈阳的妻子说。
2025年8月,陈明的左脚大脚趾出现了一个米粒大小的溃疡。起初他以为是运动鞋磨破的伤口,直到两周后伤口化脓才在妻子坚持下就医。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微小创伤发展为深度溃疡,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轻者肢端麻木、刺痛、烧灼感,严重时像“赤脚走在碎玻璃上”。
一边是健康压力;另一边是职场江山。最终陈明选择辞去上海的工作,回到沈阳。“这也是想了好久后的决定,在沈阳,我能够得到更规范的治疗,生活更规律。”陈明说,“当然,这也是鱼和熊掌的决定,原本我想再努力十年,为家里积累更多的底气。”
24岁毕业生的糖尿病与求职挣扎
和陈明一样,佳佳也突然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2022年,正在沈阳一所高校念大四的佳佳在持续三天的呕吐后就医。此时,医生怀疑佳佳患上了糖尿病,症状很像糖尿病急性酮症酸中毒。
医生的判断并不是没有根据。佳佳身高167厘米,但是体重接近200斤,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佳佳父亲也患有糖尿病,从遗传上看,佳佳也很危险。
当佳佳的血糖结果出来时,医生和佳佳本人都震惊了——血糖仪爆表了!“血糖19.8mmol/L!当时家住沈阳的小姨和我一夜没睡。医生说,如果再来晚一天,我可能就没命了。”
经过一周的治疗,佳佳的血糖终于平稳了,但是从这次开始,佳佳就需要每天服药控制血糖水平。2023年,毕业了。然而,毕业后的佳佳并没有感到兴奋。“连续找了好几个工作,他们看我太胖,问我有没有什么病。我就如实说了,招聘单位看我这么小就有糖尿病,怕在岗位上出现问题,都没要我。”佳佳说。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佳佳在一家补课机构落了脚。“这份工作压力很大,工作时间也很长。对于我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最忌讳生活不规律,但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
在血糖曲线与职场赛道间共存
陈明和佳佳,糖尿病串联起两个陌生人相似的挣扎——他们都在试图用脆弱的身体,对抗着疾病对生活秩序的撕裂,守护着成年人世界里那点不容退让的尊严。
糖尿病带来的职场压力,不止于体力上的消耗,更藏在同事的眼神、老板的语气,以及自己内心的“不合格”标签里。“那天开会,老板拍着我的肩膀说‘注意身体’,但我清楚,从那以后,重要的项目不再交给我牵头。”陈明说。佳佳至今仍记得应聘时对方说的那句话:“万一在岗位上出点事,公司担不起责任。”这种“被预判为脆弱”的歧视,让她在入职补课机构后,依然活得小心翼翼。
事实上,糖尿病带给他们的,远不止职场的困境,更是对人生优先级的彻底重构。如今,陈明的足部溃疡在规范治疗下逐渐愈合,佳佳的血糖也慢慢稳定在6~7mmol/L。这场关乎生存与尊严的博弈,早已从最初的狼狈对抗,变成了与疾病的共存——就像陈明说的:“糖尿病是一辈子的事,但人生也是。既然躲不掉,那就学着和它一起走下去,走得稳一点,再稳一点。”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尚志文
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