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传承非遗 一言一行践行使命


转自:贵州日报

近日,在位于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的“骆越魂非遗工艺品工作室”里,贵州省黔绣工匠、贵阳市级非遗(枫香染)代表性传承人韦丽正在聚精会神地制作枫香染。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如何持续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一直是韦丽关注的重点。“身兼双重身份,身负双重责任,我始终坚持用一针一线传承民族文脉,用一言一行践行代表使命,努力让枫香染的色彩染在布料上,绘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韦丽说。

扎根乡村促振兴

韦丽与非遗的缘分始于家族传承。

韦丽自幼跟随母亲系统学习染、织、绣技艺,指尖的针线与染缸里的色彩,不仅让她掌握了传统工艺的精髓,更在她心中种下“让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的种子。为了这份初心,她在外积累多年经验后,于2015年回到家乡王岗村,创办“骆越魂非遗体验馆”。

“日复一日的实践,让我的技艺功底越来越扎实,也为后续的传承创新筑牢了根基。”韦丽说,“2022年和2023年初,我分别当选区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备感光荣的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韦丽说,也就是在那时,她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破解旅游同质化难题上有明显优势。

在调研中,韦丽发现枫香染、蜡染、扎染等技艺,可以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旅游体验,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实践价值,韦丽创办的体验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该体验馆年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了王岗村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发展。

经过她的努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从理念变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的愿景就是全力构建‘非遗+乡村振兴’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韦丽说。

双重身份担使命

作为人大代表,韦丽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使命。

“当前,非遗人才有限,多数非遗工坊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艺学习周期长、过程枯燥。35岁以下的传承人并不多,人才断层问题突出,单靠工作室自主培养难度极大。”韦丽说。

为此,她多次深入非遗工坊调研,先后提出《关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向贵阳市倾斜的建议》《关于推动非遗进校园的建议》《关于建立非遗研学基地的建议》《关于增设手工业者专项培训班的建议》,最终,她所提出的建议均得到落实和回复。近年来,不少学校开设了非遗课程,其工作室正致力于把非遗带进学校,缓解非遗人才稀缺的问题。

“在推动非遗进学校的过程中也曾遇到困难,例如,推动‘非遗进校园’时,部分学校担心挤占教学时间不愿配合。”韦丽说,为破解这一难题,她联合教育部门共同设计“非遗兴趣课+课后服务”的试点方案,先带领资深手艺人走进学校开展公益体验课,用生动的技艺展示让师生感受非遗魅力,再提交传承人的授课资质与标准化课程大纲,最终得到学校的认可与支持,让非遗课程顺利走进校园。

目前,韦丽已推动建立1个区级非遗培训基地,开展多期专项培训,培养50余名青年手艺人。

深入一线做调研

2023年,韦丽的工匠坊外挂上了代表工作室的牌子。在这里,她既能收集非遗行业的相关问题,还能收集群众的急难愁盼。

今年6月,韦丽收到王岗村村民的反映,称排污管网工程中产生的路面和护栏破损问题一直未解决,多次反映也无果,存在安全隐患。韦丽立即进行走访调研,确认村民反映的情况属实后,她积极推动问题解决,最终,破损处于7月完成修复。

如何提出高质量建议,韦丽有自己的经验——牢牢把握“实、细、准、联”四字准则。

她深入10余家非遗工坊,详细记录手艺人的原材料采购价、月销量、传承难题等细节;重点收集年轻传承人流失率、原材料成本涨幅等核心数据,为建议提供坚实依据;倾听手艺人的声音,主动对接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邀请电商平台负责人分析销售短板等问题;参考周边地区“非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调整补贴标准和申请流程,让建议既具可操作性又有创新性。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继续听民意、解难题,更好地扎根基层,加强调研能力、执行力和跨界联动的协调力,履职尽责建好言,助力乡村振兴。”韦丽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薇

(《一针一线传承非遗 一言一行践行使命》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