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木里县乔瓦镇簸箕箩村,攀枝花援建的农业智慧大棚整齐排列。 湛璐霜 摄
11月8日,木里县列瓦镇羊棚子村村民在圈舍里喂牛。 湛璐霜 摄11月7日立冬,位于横断山脉腹地的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不少山顶已积起白雪。但冬季的来临并未影响木里生产生活的火热,满载着本地蔬菜的货车穿梭山间,将带着露水的“新鲜”送往千家万户;牧民不用在山坡上追赶牛羊,坐在家里就能实时监控。
当攀枝花将科技创新思路融入对口帮扶,木里的传统农耕畜牧产业面貌一新。从“一季蔬菜”到“多季丰收”,由“粗放养殖”到“精细发展”的转变,不仅是对口帮扶政策取得实效的生动缩影,更为高寒山区农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探出一条新路径。
单季变多季
冬日也能吃上新鲜菜
11月8日,木里县乔瓦镇簸箕箩村的余先军家,7个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白的光。棚内,这位皮肤黝黑的58岁农民用手拨开叶片,展示红红的辣椒。他告诉记者:“以前进入11月,我们这里就没法种蔬菜了。”
以前,由于地理气候限制,木里当地传统农业一年仅能种植一季蔬菜,冬季市场供应完全依赖外部运输,不仅运输时间长,菜价也居高不下。
攀枝花和木里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后,攀枝花市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工作队带着蔬菜大棚的图纸,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上,用钢架和塑料膜为土地披上“保暖衣”。
目前,木里县乔瓦镇、李子坪乡等地已建起生态大棚蔬菜产业基地100余亩,打造魔芋产业示范点8个,技术帮扶推动规范化种植面积超3000亩。
有了就近供应的蔬菜货源,木里县城冬季蔬菜价格有所下降,余先军的收入却增加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过去种一季蔬菜,收入6000元左右;现在一年能种两到三季,轮种番茄、辣椒、西瓜等,一亩地年收入1.2万元至1.8万元。
不止于此。以前余先军的菜地至少要4个人打理,现在只需 2个人就能完成,人工节省一半。原来,攀枝花援建的农业智慧大棚,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等,能帮助农户实现“一键式”蔬菜种植管护。
攀枝花还想让木里农业更“智慧”。攀枝花学院、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与木里签订合作协议,在农业技术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派出专家定期到木里开展技术指导。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杨晓峰便是其中一员,他带来的种植技巧让木里农户直呼“实用”。
如今,木里农户种的菜不仅满足了自家“餐桌”,还摆上了攀枝花的超市货架。结对帮扶工作队牵头两地4家企业建立农特产品销售合作关系,并结合攀钢集团生活服务有限公司直销渠道,拓宽木里销售市场,年销售额120余万元。
由粗放变精细
“芯片”在手牛羊满山
最近,木里县屋脚乡乡长杨杰有一个“甜蜜的烦恼”——村民纷纷申请加入“攀枝花2.4万工程”,“大家致富增收干劲很足,但名额有限啊。”
“攀枝花2.4万工程”是一项因地制宜发展畜圈养殖的帮扶政策:木里村民通过申请,新建改造圈舍超80平方米,完成验收后,攀枝花对每户补贴2.4万元。
别看这项政策现在是“香饽饽”,2023年刚开始推行时,面对要从放养改成圈养的情况,村民都有些踌躇。当时28岁的木里县列瓦镇羊棚子村村民罗友军,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在政策帮扶下,罗友军改造圈舍300平方米,能一次性圈养50头牛左右,现在他每年能卖出上百头牛。圈养的好处也慢慢体现出来——成活率提高,出栏周期缩短,“通过圈养育肥,平均一头牛多卖1000元以上,一只羊多卖200元以上。”罗友军说。
对暂时没有圈养条件的牛羊,攀枝花也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最近,康坞牧场里不少牦牛的耳朵上都装上了“芯片”。这种智能电子耳标,既能定位牛的实时位置、运动轨迹,又能监测身体健康状态,被强行拆除还能一键报警。
“没想到有一天能坐在家里放牧。”康坞牧场牧民边玛扎西点开手机屏幕上的数字牧场监管平台,向记者展示自家牦牛的实时位置。这一平台不仅能建立牦牛生长电子台账,实现品牌溯源管理,还能采集牧场气象环境数据,进行预报预警。
近年来,攀枝花着力帮扶木里打造养殖产业集群,投入帮扶资金705万元,建设高原牦牛畜牧产业服务中心,推行“1(园区)+9(牧场)+N(乡镇牦牛养殖区域等)”发展模式,通过搭建数字化养殖平台、穿戴智能养殖设备、新建饲草供应基地、品种选育基地等方式,推动当地养殖产业由粗放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
结对帮扶工作队队员、木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挂任)兰海介绍,九大牧场牦牛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开展省级园区创建工作。该园区内具备牦牛屠宰、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完整产业链条,产品包括牛肉干、酸奶、毛毡制品等,“预估3年左右园区年产值能达到5亿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跨越横断山脉,攀木两地结下了深厚情谊。据统计,攀枝花自2010年对口帮扶木里以来,累计选派351名干部人才、投入4.77亿元帮扶资金、建设项目303个。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木里落地、一位位攀枝花干部人才在木里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