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走进小学校园,57岁的师父传艺

孩子们正在表演李家狮舞。
11月12日,广元市朝天区李家镇第二小学的操场上,锣鼓声此起彼伏,一群少年尽情地表演着“李家狮舞”。12岁的李亦多扮演的小猴,时而挠头扮憨,时而腾跃如飞,金箍棒在手中翻转,灵动模样引得围观师生阵阵喝彩。
57岁的刘超,是广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狮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这群孩子的师父。表演结束后,刘超亲昵地搂住小徒弟李亦多,满眼疼爱,“这孩子家境不宽裕,却懂事又肯下苦功,灵性十足。”
传艺8年
先后带出六批徒弟
刘超与狮舞的缘分,已延续了44年。13岁那年,刘超跟着爷爷踏上舞狮之路,一招一式间,不仅习得狮舞技艺,更读懂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密码。李家狮舞有着独特的表演规制,红黄两支队伍各六人,狮头狮尾默契配合,小猴率先登场暖场,“木脸和尚”紧随其后逗趣,整套表演既庄重又活泼。
随着时代的变迁,愿意潜心学习狮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让刘超暗暗着急:“老祖宗的宝贝不能断在我们手里!”2016年,在李家镇二小的诚挚邀请下,刘超成为学校课外辅导老师,每周三雷打不动走进校园教授李家狮舞,一教就是8年,先后带出六批徒弟。
令刘超欣慰的是,孩子们对狮舞充满热忱,悟性极高,一两周就能熟练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不仅在学校演,逢年过节还去乡镇、朝天城区、广元市区表演。”刘超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这支乡村少年狮舞队凭借精彩表演圈粉无数,刘超的心中始终藏着一个心愿:“把孩子们带上更大的舞台,让李家狮舞被更多人看见。”
传承非遗
让传统技艺“走出去”
“我们学校北枕鸳鸯池,南通麻柳峡,东临米仓道,西倚曾家山,距朝天区约60公里,是典型的边远农村小学,全校仅有65名学生(含14名幼儿园娃娃)。”李家镇第二小学副校长张清蓉介绍,农村不少家长外出务工,导致非遗传承面临断档风险,“把狮舞引进校园,就是为了让文化根脉代代相传。”
为此,学校将狮舞教学融入每周三的社团活动,让二、三年级的孩子参与小猴、小和尚等角色表演。课堂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示范经典招式,细致解析动作背后的文化寓意,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既练出了扎实基本功,也领悟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协作之美。
如今,这所边远农村小学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不仅深耕狮舞、锣鼓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还将剪纸艺术与龙神阁、望远山等本地旅游资源深度融合,让传统技艺真正“走出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