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联盟共建“15分钟就业圈”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梁良

  “工厂离家步行也就5分钟,有事还能把活儿带回家,工单价不低,好好干月收入有三五千元。”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积极推动基层就业服务,聚焦群众多元化需求,通过精准化、专业化指导,助力越来越多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府兴社区居民宋巧凤便是受益者之一。

  年过四十的宋巧凤,在就业市场中属于大龄求职者。因照顾孩子辞职陪读,孩子高考后她想重返职场,却屡屡碰壁,待业在家3年。社区网格员了解到她的困难后,推荐她进入小区内的“社区工厂”——内蒙古府依坊服饰有限公司。

  府兴社区作为“村改居”社区,待业妇女较多。呼伦贝尔北路街道利用社区闲置场所,融合党建链、产业链与服务链,吸纳辖区残疾人、低保群体、大龄女性等弱势群体,建成社区就业阵地。

  同样受益的还有家住西街街道曙光社区的袁美云。

  西街街道老旧小区多,物业管理滞后。为满足居民需求,曙光社区联合企业成立物业公司,服务无法引入物业的老旧小区。袁美云成为公司职员,负责门卫工作。作为小区老住户,袁美云对邻里熟悉,工作得心应手。“我既是物业员工,又是业主,能更好理解双方需求,化解矛盾。”

  “15分钟就业圈,大伙生活的幸福圈!”如今,不少顺利就业的困难居民,不约而同地为新城区各社区与辖区企业联合搭建的“就业圈”点赞。

  就业难、薪酬低、稳定性差,一直是困扰困难群众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新城区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社区就业”服务模式,将发展社区社会企业作为“强社惠民”改革的重要抓手,联合辖区企业参与社区微治理,以“送培训、搭平台、保就业”为抓手,构建“常态+长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目前,新城区11个街道已完成备案社区社会企业联盟22家,基本覆盖整个辖区。社区将营收全部反哺社区治理,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帮扶助困、活动开展以及民生实事办理等,实现社区资源利用率、服务精细度“双提升”。

  如今,在新城区,物业、家政、停车场、洗车店、咖啡店等各类社区企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政府监管、社区出场地、企业供服务的基层就业新模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