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
11月7日,在“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上,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晓玲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四川在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方面取得的成效。
张晓玲表示,在“弱有所扶”上,保障标准实现稳步增长。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限已连续11年提高,目前分别达到每月826元和62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低限也连续6年上调,分别达到每月1074元和806元,低保、特困标准的城乡与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
兜底成果得到持续巩固。通过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四川做到对困难群众的及时发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已有144.3万脱贫人口、34.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被纳入低保或特困保障范围。同时,对于临时遇困群众,取消了户籍地申请限制,确保其能就近就地获得及时救助。
张晓玲表示,在幼有所护上,针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四川从提升标准、拓展对象、充实内容三方面着手,强化关爱保护。
保障标准显著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集中养育标准从2020年的每月1400元提高至1750元,社会散居养育标准从每月900元提高至1350元。
保障范围持续扩大。2019年,四川首次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2024年,又首次将流动儿童纳入政策关爱保护范围。
保障内容日益丰富。四川建立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制度,对年满18周岁后仍在读高中至硕士研究生的学生进行资助。
张晓玲表示,在残有所助上,四川民政部门聚焦“惠残、扶残、助残”,建立健全残疾人保障福利制度和关爱措施。
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十四五”期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连续4年提高,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达99亿元,惠及90万困难残疾人和110万重度残疾人。
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旨在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其回归家庭与社会。
福利服务精准暖心。实施“康辅工程”项目,为1.4万名困难残疾人免费配置假肢和康复辅助器具;通过“索玛花开”项目,为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困难家庭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帮助上万名群众重见光明。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