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成为大国博弈主战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战略部署。
一方面,《建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另一方面,《建议》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提出要求。在受访专家看来,“十五五”时期将通过超常规举措,厚植产业创新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强国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着眼于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近年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但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仍是面临“卡脖子”的重点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攻关力度。“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点,单个企业或科研机构难以独立承担。”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新型举国体制能整合全国资源,通过政府统筹协调,将分散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汇聚,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他同时指出,目前新型举国体制在资源整合效率、市场机制、创新激励等方面存在不足。
谈及新型举国体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曾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要把国家力量置于重要位置,将社会的优势资源向补短板领域倾斜,其中既包括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等,也包括考量政策制定如何激发市场活力。
“未来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在2025论坛年会期间建议,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投贷联动、风险共担等创新政策常态化。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目前,在基础研发方面,企业的投入不足。“十五五”时期,必须为科创企业向创新链前端延伸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真正推动科创生态进一步升级,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进入新阶段。
在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提出,构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更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我国科技产业高速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未来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更加需要金融的精准支持。”李有平表示,需加快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使更多金融资源向技术创新和产业领域集聚并实现高效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李有平看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他建议,强化产品创新,形成对全链条金融服务精准配置和支持,特别是针对企业孵化、技术转移等环节开发金融工具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推出针对科技服务机构的专项信贷产品。例如,完善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创新金融工具,降低融资门槛。
着眼于加大金融资源投入,袁帅建议,可以考虑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为企业研发提供低息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风险。
多措并举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和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议》提出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两项支持举措。
近年来,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断加力。从2017年开始,分行业分批次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至75%,随后又从75%提高至100%,并将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企业的比例提高至120%。“该政策直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操作简便,能快速惠及企业。”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说。
政府采购已成为引导中小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2023年,全国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总金额超2.5万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74.4%。王鹏指出,政府采购规模大,能为自主创新产品提供稳定的市场订单,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由于政府采购对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较高,也将促使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为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王文涛对记者表示,“十五五”时期应强化创新资源整合。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联合技术攻关与专利共享。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同时,加速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由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牵头,组建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认证与市场准入优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