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辩论大赛决赛,湖北大学队(左)同松延动力-小诺队围绕“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这一辩题展开辩论。当天,晋级决赛的湖北大学队、松延动力-松美美队、松延动力-小诺队、河北大学小禾队展开交锋,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得冠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工作人员在调试参赛机器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来自湖北大学队的参赛机器人“思睿”在进行观点阐释。据介绍,本届比赛首创 “人机协同-人机对抗-机机对决”的三层进阶赛制。比赛初赛阶段,各队由人类辩手与自家机器人搭档出战。复赛阶段,各队机器人需与非己方人类辩手即席交锋。决赛阶段,各队机器人在无人干预内容的情况下进行辩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河北大学小禾队的工作人员在调试机器人。本届大赛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承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机器人才艺展示环节,现场嘉宾拿起手机,体验机器人模拟人类脸部动作的功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河北大学小禾队机器人在备赛中。 从初赛到决赛,比赛难度逐步升级,评委从机器人的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和临场应变5个维度进行打分,这是对机器人大模型训练和硬件设备调试的综合性考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前,参赛选手在准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休息间隙,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赵云泽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当天,他表示,举办机器人辩论大赛本身就是一场科学实验。这会极大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模型算法的优化,同时促进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在实践场景中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碳基思维方式和硅基思维方式的对抗演练也会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比赛也将探寻我们人类思维的边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休息间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颁奖典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后,参赛选手和现场嘉宾等待合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后,获奖选手在相互交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休息间隙,一名男士和参赛机器人合影留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11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颁奖典礼后,一名小女孩和获奖机器人合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