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十五运会于11月9日在广州隆重启幕,残特奥会将于12月8日至15日举行。可以预计,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将为区域经济带来新增量。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和消费场景,应抓住十五运会带来的流量机遇,进一步提升包括文旅活动在内的服务消费的品质和多样性,更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赋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
“赛事经济”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近年来,“赛事经济”在中国形成了新的经济热点,尤其是以“村超”“苏超”为代表的这类体育活动,在点燃人的消费热情,促进“文旅商体展”联动的消费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这些现象的出现,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规律有关。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物质消费的增长逐渐放缓,新增的消费需求将大量集中在服务业。“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要部署。而赛事热背后的体育消费,就将成为这一阶段大众消费的重要热点。
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增长受到国内外因素影响的背景下,赛事经济的火爆本身也表明,需要有一些可以带来情绪价值的活动,带动人们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信心。
赛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赛事举办前,地方需要为赛事的举办而进行一系列投资,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同时还有管理方式的升级,比如对城市公共秩序的维护等。在这一点上,通常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举办赛事的城市,带来跨越式的发展。
其次,在赛事举办的过程中,赛事举办地会迎来人流的大幅增加,带来餐饮、住宿、手办等方面的综合消费,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增长的流量。
第三,在赛事举办之后,地方“软实力”得以提升。成功举办一次体育赛事,将极大提升赛事举办地的国内、国际形象;国内赛事的成功举办,也会为相应城市在未来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赛事,以及其他具有聚集性的文体活动(如展会等),提供一次演练的机会,从而为后续举办大型活动积累经验,带来更多机会。
有观点认为,未来如果中国会有下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一个热门的备选地点。无论如何,这种说法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必定能够为未来举办更多的大赛锻炼能力、积累经验。
将“流量”变为“留量”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吸引人流、货流、信息流以及消费流,对于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一个地方能否让流量变为可持续的“留量”,则取决于该流量是否能够与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生某种良性互动。比如一个地方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果能够产生带来游客的流量,则这样的流量就是可持续的。如果一个地方的消费品质较好,流量可以带动持续的人流到这里来消费,能够形成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那么这样的流量也是可持续的。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无疑将为赛事举办地带来一波流量,而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已经有充分的国际国内经验。
首先是赛事举办地后续的场馆利用率。国际上曾有一些地方举办了大型赛事,但由于当地的人口规模、人口流量不够,造成后续体育场馆大量闲置,甚至可能导致债务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则没有类似担忧。这是因为,粤港澳大湾区至今仍是我国经济最活跃、人口最密集,并且人口仍在持续增长的地区。在十五运会成功举办之后,笔者建议要特别注意把体育场馆进行有效的转化,使其成为使用频率更高的、更日常的群众文体活动场所,提高场馆的利用率,真正给居民的文体活动需求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
由于近年来体育文化的需求热潮,体育场馆在组织球赛、演艺活动等方面有非常多的发挥空间,因此,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能够把短期的赛事流量转化为长期的文旅“留量”。
其次,在赛事举办过程中,相关的赛事举办地要借此机遇来提升当地城市的形象。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悠久,以广州为例,广州是千年商都,在促进文旅消费发展方面有非常好的条件。因此笔者特别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借着十五运会的召开,进一步提升包括体育赛事在内的文化旅游、演艺、会展等方面的服务的供给,使文旅活动的丰富度与广州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更加匹配,也为广州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也有一些地方因为网红热点事件带来了一波流量,但热度过后却没有为当地发展带来实质帮助,甚至有的还产生了相反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相关流量并不是以当地的文旅资源等为基础的。
相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优势,因此,笔者相信大湾区能够把十五运会带来的流量转化成长期的赛事经济的留量,并形成一种“文旅商体展”一体化持续发展的机遇。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流量”转化为“留量”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在短期和长期跟上相关配套工作。从短期而言,就是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不妨再配合一些其他的线下活动进行联动,比如当地的旅游资源、休闲资源、文化相关活动可以同时举办,相关活动应在赛事之前和赛事之后形成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的拓展。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放大赛事流量的作用。最近,广州聚焦十五运会推出系列文旅活动,包括向十五运会赛事有关注册人员推出广州59家重点文旅场所首道门票免费优惠,推出“全运夜场”系列活动等,就很好地发挥了体育盛会的带动作用,有望进一步放大消费效应。
而在长期,则要把着力点放在对外来人口的吸引上。通过充分展示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热情、好客、宜居、开放”的城市风貌,让前来参加赛事活动的人们,对大湾区产生一种亲切感,愿意在当地长期发展、居住下去。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会因为对当地的城市风貌和生活的丰富度产生认同,从而愿意留下来,在这里工作生活、开拓视野。如果十五运会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那将会更加成功。
加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在这个阶段,不同能级的城市所承载的消费功能是不一样的。人口规模大的城市,能够发挥消费中心城市的作用。一些需要有人口规模去支撑的新消费,如演唱会、音乐节、大型会展,以及一些不依赖特殊地理条件的大型体育活动(如球赛)等,更加容易在大城市发展。一些商业活动,如餐饮、文化活动等,也依赖于人口规模,大城市能够产生更多的供给、更好的质量,以及更强的多样性。这类消费更加能够服务于国际以及国内的游客的需求,从而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进一步激发服务消费活力方面,粤港澳三地可以结合各自优势再上台阶。广东相对来说幅员更加辽阔,人口众多,城市也众多,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小城镇和农村,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较为丰富,消费价格也相较香港和澳门更加实惠,所以也能够吸引包括港澳同胞、其他省份居民多到广东来消费。同时,港澳也可以多吸引内地居民去深度游。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香港和澳门在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在软件和硬件等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香港、澳门的一些消费场所的外语服务能力,国际游客支付便捷性等方面,都有值得广州和深圳借鉴的地方。因此,广东有必要借着十五运会的举办,与香港和澳门形成更多的互动,相互取长补短,既能吸引港澳的游客来内地消费,又能够在更多、更频繁的互动中,短期逐步提高广东对国际游客的服务能力,中长期而言可以在国际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方面,更多地与港澳形成互动,形成资源升级。希望经过若干年的建设,能够把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两个大城市及周边地区,打造为更加吸引国际游客的国际消费中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粤语流行文化影响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代人的成长。而现在,伴随着粤语流行文化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又是当前相对来说具有较强消费支付能力的人群,因此,如果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更多与粤语流行文化相关的消费场景,那么相信将极大吸引全国各地热爱粤语流行文化的消费者前往大湾区进行消费,或将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