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加减法 培养学生真本领


城市产业升级发展的齿轮急需人才动能,大学能否成为城市人才供给的“加油站”?为提升高校服务上海高质量发展能力,记者近日从上海理工大学获悉,上理工启动深化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惯性,突破产教融合壁垒,实现学科交叉创新,积极融入城市区域发展,应答城市“人才订单”。

聚焦六大服务领域

根据综改方案,为精准匹配国家与地方产业升级和市场用人需求,上理工将聚焦医疗器械、能源动力、光电仪器、数控机床、工业智能、系统管理六大服务领域的主要对应岗位,重新梳理、匹配和规划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主干学科和专业。例如,服务工业智能领域,面向该领域工业大数据分析师、智能系统架构师、智能芯片设计工程师等培养方向,匹配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等专业。

学科专业和培养结构将迎来“加减法”调整。具体而言,计划到2030年将普通本科理工农医招生人数比例提高至78%及以上,研究生专业硕士招生占比超70%,理工农医类达85%以上,动态调整超1/4学科专业方向,以满足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行业对人才的急需;将增设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应急管理等新兴交叉领域新专业,建设300门“AI+”课程,实现本科生、研究生AI教育覆盖率100%。同时,将关停并转假肢矫形工程等12—14个就业率低、报考率低、不适用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

产教融合培养人才

上理工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2.0”学生冯浪进的大四有许多时光在雅科贝思精密机电(上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度过。企业专职导师“同岗指导、并肩作业”,冯浪进要解决设备维护、性能优化、智能升级等实际难题,完整参与“设计一制造—调试—优化”的全流程。这种“沉浸式”住企培养是学院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此外,校企双导师指导下面向企业真实问题的毕业设计、企业专家带着工程经验走进课堂、企业CTO与教授一起修改课程大纲等一系列探索,真正打破了产教融合“两张皮”的困境,让学生掌握真本领,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即就业。

在上理工“格致创新班”,本科生不再是科研的旁观者,而是早期、深度参与者。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胡蝶得益于超前的科研介入和开放的学术氛围,在顾敏院士指导下,大胆创新设计出“零能耗智能温控涂层”,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SCI论文,获得了2项专利授权,研究成果成功落地多家企业。

这些走在前列的探索为上理工新一轮教改积累了经验。未来,学校确定的6个重点服务领域将覆盖约90%学科专业和学生;建设工程研究、产教融合、交叉复合等专项班,覆盖15%本科生;开设300门科研项目课程、100门工程案例示范课程、50门企业实战课程;实施AI赋能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行动计划。

打造公共实训基地

随着杨浦北滨江科创带综合开发,大学也将更深地融入城市肌理。记者从上理工规划处获悉,上理工联手等头部企业,在军工路校区北侧共建能源动力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把课堂搬进真实城市能源网络向其他高校和企业共享开放,基地计划年接待5000人次高校及企业学员。

复兴岛“留学上理”特色园区与“环上理都市工业园”合围而成“留学沪江,复兴滨江”品牌,国际化办学也将嵌入滨江岸线。留学生走出宿舍即步入产业园区,一分钟到水岸跑道,三分钟进实验室,五分钟上滨江路演台。

围墙打开,大学的知识流、人才流、能量流与城市同频共振。 本报记者 易蓉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